第210章 权在手何须禅让,质不同必然区分(2 / 2)

皇泰主心中思绪翻滚,但他非常明白,天下,已不再是杨隋的天下,皇帝,也不再是他本人。</p>

他冷冷地直视段达,挤出二个字:“任公。”</p>

王世充完成了篡位前的最后一步,被加封为相国,假黄钺,总百揆,加九锡,开府设置丞相以下官员。</p>

被逼禅让的一天终于到来。</p>

段达率领文武百官等十余人,向皇泰主上奏说:“天命不常,郑王功德甚盛,愿陛下遵唐、虞之迹!”</p>

皇泰主虽然心中早有准备,但乍闻逼宫,毕竟是杨坚龙脉,杨隋皇帝,他看到面前曾经称臣的一行人,心中悲愤无以复加。</p>

皇泰主辖出去了,他义愤填膺地说道:“天下,高祖之天下,若隋祚未亡,此言不应辄发;必天命已改,何烦禅让!公等或祖祢旧臣,或台鼎高位,既有斯言,朕复何望!”</p>

皇泰主虽然当时才十四五岁,但当朝天子,一番话,含愤而发,直指人心。</p>

段达等十余人,虽然甘心为王世充做了禅让的先锋,但毕竟一朝为臣,尊卑有序,内心岂能无愧。</p>

千载之下,这种卖主求荣的事情,史册之上,必会历历在目。</p>

一念及此,他们都不由热汗冒出,羞愧惶惧。</p>

皇泰主心中叹息,知道大事已不可为。</p>

退朝之后,将所有种种告诉了皇太后,孤作寡母再无依凭再无慰藉,为自己,为宗社,唯有相对伤心哭泣而已。</p>

禅让之事,如期进行。</p>

王世充依然恬不知耻地欺骗皇泰主说:“今海内未宁,须立长君,俟四方安集,当复子明辟,必如前誓。”</p>

他心急火燎地想登上皇位,再无任何顾忌,指使群臣,连番上劝进表,三让三退的程序甚至也简省了。</p>

隋朝皇泰主逊位,王世充建立郑国。</p>

隋灭。</p>

但王世充并无治国之才,根本就不是当皇帝的料,他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日子从一开始就过得非常煎熬。</p>

这源于他的执政基础和本性。</p>

他虽然巧言令色,善于作伪,能一时间迷惑一部分人,也能很长时间迷惑很多人。</p>

但他无法永远去欺骗所有的人。</p>

时间一长,他的本性很快就被周围熟悉他的人所不耻。</p>

王世充有一个老师就非常有代表性,他叫徐文远,是当世大儒,也是皇泰主的国子祭酒。</p>

他同时也是李密的老师。</p>

从徐文远对这二个学生的态度,就可以非常明显地判断出,李密和王世充二人的优劣高下。</p>

当年,李密围困洛阳,城中粮尽,已出现人吃人的困境,即使贵为当朝大臣,也需要自食其力。</p>

于是,徐文远出城砍柴,毫无疑问,他被李密的军队抓获了。</p>

李密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让他南面而坐,自己北向而拜。</p>

徐文远当仁不让,以老师自居。</p>

他正襟危坐,开始教训李密,不疾不徐地问道:“未审将军之志,欲为伊(尹)、霍(光)以继绝扶倾乎?则老夫虽迟暮,犹愿尽力;若为(王)莽、(吕)布,则无所用老夫矣!”</p>

等到王世充诛杀元文都等人,东都落入王世充手中时,李密又虚心向徐文远请教对策。</p>

徐文远毫不推辞地指点李密说:“(王)世充亦门人也,其为人残忍褊隘,既乘此势,必有异图,将军前计为不谐矣。非破世充,不可入朝也。”</p>

李密赞叹道:“始谓先生儒者,不达时事,今乃坐决大计,何其明也。”</p>

徐文远从来都不是一个读死书的人,他确实有几把刷子。</p>

他博览五经,尤其专精于《春秋左传》。</p>

徐文远是个真正的读书人,入于书,又出于书,经常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实在是当世一代宗师。</p>

当时有个大儒沈重,在长安城的太学讲授五经,每次讲课,都有一千多人去听讲,蔚为大观。</p>

徐文远慕名而去,质问几天之后,就甩手离去。</p>

别人大感奇怪,追问他原因,徐文远也不客气,直接回答说:“观其所说,悉是纸上语耳,仆皆先已诵之。至于奥赜之境,翻似未见。”</p>

于是,好事者把他的原话传给沈重,沈重心生惊异,便把徐文远请来,二人一起参详经义,反复十几次,徐文远尽得其妙。</p>

沈重叹服,徐文远一战成名。</p>

而这种求其精义,不刻板拘泥的治学的态度,也是他生活的态度。</p>

所以,他可以在李密面前道貌岸然,指点江山,但是,当他见到王世充时,却又是另一副模样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