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分天下,那是未来之事,现在火烧眉毛的情势,已由不得窦建德置身事外。</p>
在王世充和李世民在洛阳城下胶着之时,窦建德朝廷之中,引发了一场对于当前局势的讨论。</p>
他的中书侍郎刘斌做了一番分析:“今唐有关内,郑有河南,夏居河北,此鼎足相持之势也。闻唐兵悉众攻郑,首尾二年,郑势日蹙而唐兵不解。唐强郑弱,其势必破郑,郑破则夏有齿寒之忧。”</p>
然后,他提出了应对的方案,刘斌接着非常肯定地说道:“为大王计者,莫若救郑,郑拒其内,夏攻其外,破之必矣。“</p>
但救王世充并不是目的,刘斌侃侃而谈道:“若却唐全郑,此常保三分之势也。若军破后而郑可图,则因而灭之,总二国之众,乘唐军之败,长驱西入,就是可得而有,此太平之基也。”</p>
这确实是当时情势下最好的选择,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必然得利的政策。</p>
如果天佑窦建德,以此全胜之势,统一天下,也可在此一战。</p>
但必须先救王世充,时不我待,需要立即的实质行动。</p>
正在窦建德朝廷讨论之时,王世充的特使到了。</p>
王世充开出了优厚的条件,他对窦建德许以重诺。</p>
他们二人联手攻破李唐之后,二人瓜分天下,以洛阳为线,窦建德统治东面,北面和南面,而自己则统治洛阳以西地区。</p>
而他们以前因黎阳之战结下的梁子,在生死存亡面前,已显得微不足道。</p>
窦建德决定发兵救援王世充,现在就看王世充是否能够捱到窦建德大军到来的那一天。</p>
顿兵洛阳城下的李世民,一样有心烦事。</p>
他需要应对好李渊命令他撤军的消息。</p>
李世民写了一封信,表明必克洛阳的决心,然后,他派了一个足够份量的专使封德彝进京,专门向李渊论述此战必胜,也必须坚持打下去的原因。</p>
封德彝是当仁不让的人选。</p>
他祖上世仕北齐,是标准的官三代,少年时就崭露头角,他的舅舅评价他说:“此子智识过人,必能致位卿相。”</p>
难能可贵的是,他并不是那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反面教材。</p>
入唐之后,他是李渊、李世民二朝宰相,位重权高,极善于揣摩人心,隋朝权臣杨素,文武全才,眼高于顶,却也发出由衷之言说:“揣摩之才,非吾所及。”</p>
杨素推崇封德彝,是因为他具备自己力不能及的才干,他不止一次地抚摸自己坐的床,对封德彝说:“封郎必当据吾此座。”</p>
事实上,封德彝在有隋一代,也历经风浪而不倒,日子反倒越过越滋润,可见确实是大才。</p>
他后来随同宇文士及一起投降唐朝。</p>
李渊因为他是隋朝旧人,这符合他用人的政策,因而重用封德彝。</p>
此次李世民倾李唐之力东征王世充,封德彝也临时充任李世民的军事参谋,实际上,也大体代表李渊的意见,是一个可以和李世民互相商定对策的存在。</p>
面对此一紧要时刻,李世民选择了李渊看重的封德彝赶回长安,向李渊当面陈述。</p>
这取得了预期的效果。</p>
封德彝老道而颇有远见地对李渊说:“世充得地虽多,而羁縻相属,其所用命者,唯洛阳一城而已,计尽力穷,破在朝夕。今若还兵,贼势必振,更相连结,后必难图。若未乘其已衰,破之必矣。”</p>
李渊雄才大略,也是知兵之人,又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深知其中轻重,亲耳听到封德彝讲述战场形势之后,他同意了李世民坚持作战的意图。</p>
这是一个非常明智而正确的决定。</p>
当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凯旋之日,他不无得意地说:“朕初发兵东计,众议多有不同,唯秦王(李世民)请行,封伦(德彝)赞成此计。昔张华协同晋武,亦复何以加也!”</p>
由于进攻洛阳折损了大量将士,为了保证必胜,李渊下令窦轨征发巴蜀之地的将士,驰援洛阳。</p>
他有一种预感,这一战,将奠定李唐万世基业。</p>
但此一战,危险到极点,也艰巨到极点。</p>
若非李世民天纵之才,李唐是上天选中的那个唯一,谁胜谁败,殊难预料。</p>
李世民,将凭此战,达到他战术指挥的顶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