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夏侯玄献国策三条、司马懿阻改制大计(2 / 2)

魏卿 昱桓公 0 字 2023-08-13

“夫官才用人,国之柄也,故铨衡专於台阁,上之分也,孝行存乎闾巷,优劣任之乡人,下之叙也。夫欲清教审选,在明其分叙,不使相涉而已。何者?上过其分,则恐所由之不本,而干势驰骛之路开;下逾其叙,则恐天爵之外通,而机权之门多矣。夫天爵下通,是庶人议柄也;机权多门,是纷乱之原也。自州郡中正品度官才之来,有年载矣,缅缅纷纷,未闻整齐,岂非分叙参错,各失其要之所由哉!......岂若使各帅其分,官长则各以其属能否献之台阁,台阁则据官长能否之第,参以乡闾德行之次,拟其伦比,勿使偏颇。中正则唯考其行迹,别其高下,审定辈类,勿使升降。......斯则人心定而事理得,庶可以静风俗而审官才矣。</p>

又以为:“古之建官,所以济育群生,统理民物也,故为之君长以司牧之。司牧之主,欲一而专,一则官任定而上下安,专则职业脩而事不烦。夫事简业脩,上下相安而不治者,未之有也。......夫官统不一,则职业不脩;职业不脩,则事何得而简?事之不简,则民何得而静?民之不静,则邪恶并兴,而奸伪滋长矣。......宜省郡守,但任刺史;刺史职存则监察不废,郡吏万数,还亲农业,以省烦费,丰财殖谷,一也。大县之才,皆堪郡守,是非之讼,每生意异,顺从则安,直己则争。夫和羹之美,在於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顺从乃安,此琴瑟一声也,荡而除之,则官省事简,二也。又干郡之吏,职监诸县,营护党亲,乡邑旧故,如有不副,而因公掣顿,民之困弊,咎生于此,若皆并合,则乱原自塞,三也。今承衰弊,民人雕莈,贤才鲜少,任事者寡,郡县良吏,往往非一,郡受县成,其剧在下,而吏之上选,郡当先足,此为亲民之吏,专得底下,吏者民命,而常顽鄙,今如并之,吏多选清良者造职,大化宣流,民物获宁,四也。制使万户之县,名之郡守,五千以上,名之都尉,千户以下,令长如故,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所牧亦增,此进才效功之叙也,若经制一定,则官才有次,治功齐明,五也。若省郡守,县皆径达,事不拥隔,官无留滞,三代之风,虽未可必,简一之化,庶几可致,便民省费,在於此矣。</p>

又以为:文质之更用,犹四时之迭兴也,王者体天理物,必因弊而济通之,时弥质则文之以礼,时泰侈则救之以质。今承百王之末,秦汉馀流,世俗弥文,宜大改之以易民望。今科制自公、列侯以下,位从大将军以上,皆得服绫锦、罗绮、纨素、金银餙镂之物,自是以下,杂采之服,通于贱人,虽上下等级,各示有差,然朝臣之制,已得侔至尊矣,玄黄之采,已得通於下矣。欲使市不鬻华丽之色,商不通难得之货,工不作雕刻之物,不可得也。是故宜大理其本,准度古法,文质之宜,取其中则,以为礼度。车舆服章,皆从质朴,禁除末俗华丽之事,使干朝之家,有位之室,不复有锦绮之饰,无兼采之服,纤巧之物,自上以下,至于朴素之差,示有等级而已,勿使过一二之觉。若夫功德之赐,上恩所特加,皆表之有司,然后服用之。夫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朴素之教兴於本朝,则弥侈之心自消於下矣。”</p>

夏侯玄一口气写下这篇洋洋千言的长文,稍事休息以后,又将它备份抄录了一份,又将两封长信各自装入信封,用火漆封好,这才将笔置在了瓷砚上,美美的伸了个懒腰。</p>

“来人。”</p>

“君侯有何吩咐?”</p>

“你派两名信使,将这两封信送出去,记住,一封送去大将军武安侯曹府,另一封送去太傅舞阳侯司马府。”</p>

“属下明白。”那人得了命令,便出门差人送信去了。</p>

夏侯玄心想,大将军如今想要改制,光是这改革九品官人法一项制度,就会得罪所有朝中的河北士族老臣。</p>

那司马懿一向眼界开阔,如果自己能够让这些措施得到他的支持,那么此次改制就算是成功了一半。</p>

虽然自己一心要搬倒司马懿,但改制一事事关重大,关乎着大魏后世百代的利弊与兴衰。</p>

所以他想,如果司马懿同意改制,自己一定会暂时抛开私人恩怨,与之合作,一同力行改制。</p>

毕竟,私人恩怨,与大魏千秋万代的繁盛相比,根本算不得什么。</p>

――</p>

洛阳城,大将军府。</p>

曹爽看了夏侯玄的改制蓝图,感到兴奋不已,他心想,这泰初果然非同凡响,他的想法不仅囊括了何晏、丁谧等人的意见,而且还提出了削减中正官权力、裁撤郡制、改革奢侈服饰制度等具体的措施,这封信,对自己而言,对大魏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p>

曹爽想到这里,立即便传唤了大将军府的书吏,让其将这封信抄写数十封,用以保存和流传。</p>

曹爽此刻踌躇满志,他想,有了泰初的这些措施,自己的改制一定可以取得成功!</p>

――</p>

太傅府中,司马懿端坐于茶花中亭,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二人则陪侍一旁,司马懿此刻正聚精会神的看着夏侯玄送来的改制之议。</p>

看完那封信以后,司马懿点了点头道:</p>

“夏侯玄,此子,果然不可小觑……,师儿,昭儿,你们俩也看看夏侯玄的这篇文章。”</p>

司马师首先接过了这封长信,司马昭则立即凑了过来,兄弟二人一同览目读了过去:</p>

“中正则唯考其行迹,别其高下,审定辈类,勿使升降......宜省郡守,但任刺史,制使万户之县,名之郡守,五千以上,名之都尉,千户以下,令长如故,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所牧亦增,此进才效功之叙也......”</p>

看到夏侯玄所提的削弱中正官、裁撤郡官的意见,司马师的脊背不自觉的泛起了一层冷汗。司马昭也不禁感叹夏侯玄眼光之毒辣。</p>

如今司马家的门生故吏、人脉,大多数便汇聚在各个郡内,担任着各个郡的长官,如若真如夏侯玄所言,裁撤郡级和郡官,那对司马家的势力而言,无异于是釜底抽薪。而负责选拔人才的中正官,如若像夏侯玄所建议的那样,变成了评定人才而无选拔之权的闲官,那对自己家族的势力来说更是毁灭性的打击。</p>

父子三人此刻并没有像夏侯玄一样,打算为了国事而暂时放下私人恩怨,他们此刻心心念念的,反而是如何阻挠夏侯玄的改革大计。</p>

司马懿思索了半晌,决定亲自给夏侯玄回一份书信,他命人取来纸笔,提笔悬腕写道:</p>

“泰初贤侄如晤:君所言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此三策皆大善。然则州郡县三级之制,一脉相承已久,恐卒不能改。秦时无刺史,但有郡守长吏。汉家虽有刺史,只奉六条而已,故朝廷尚可把控诸郡县,今时不必如此大费周章而行裁郡之法。昔汉时贾谊亦患服制之奢靡,然汉文虽身服弋绨,犹不能使上下如意,故改服饰,亦不可急于一时。恐此三事,当待后世贤能施行矣。仲达亲笔。”</p>

【注二:此处司马懿回信以及下文夏侯玄的回信《答司马宣王书》,为了让读者读懂,修改了古信原文部分内容。】</p>

――</p>

九子坊,昌陵侯府,正厅侧畔书房之内。</p>

夏侯玄看了司马懿的回信,感到颇为失望,这封信虽将自己的改制想法称赞了一番,可终究只是对自己的敷衍罢了。</p>

果然,司马懿始终还是不肯退让半步,枉费了自己一腔想要感化对方的热情。</p>

不过夏侯玄还是对司马懿抱了一丝幻想,毕竟,如果改制与整个氏族为敌,那阻力实在是大的吓人,思索半晌之后,他又写了一封回信,企图最后再试一试,看到底能否说服司马懿支持自己的改制。</p>

“太傅如晤:汉文虽身衣弋绨,而不革正法度,内外有僭拟之服,宠臣受无限之赐,由是观之,似指立在身之名,非笃齐治制之意也。今君侯乃命世冢宰,当追踪上古,抑末正本,若制定于上,自然化行于众矣。夫当宜改之时,留殷勤之心,令发之日,下之应也犹响寻声耳,犹垂谦谦,曰‘待贤能’,此伊周不正殷姬之典也。窃未喻焉。玄亲笔。”</p>

毫无意外的是,夏侯玄的这封信送出以后,就如同泥牛入海,再没有了任何回音。</p>

看来,司马家,非扳倒不可!</p>

夏侯玄失望过后,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了一丝狠厉之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