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培养自己的商人(2 / 2)

如何控制山西的煤炭行业呢。

朱高炽不着急。

山西的煤炭资源虽然丰厚,但是在大明朝的底子薄,还需要时间积累打下根基。

而且有晋王府的存在,他也不可能像北平一样。

能入手的,是蜂窝煤。

是时候培养一批中间实力的商人们,去抢占山西的蜂窝煤市场。

通过北平的商人,来控制山西的煤炭业。

不久后。

外柜派出了几名执事,去排查北平的蜂窝煤作坊的现状,然后汇集到本子上,上交给了掌柜。

高珍来到朱高炽的办公室,把册子交给了朱高炽,并信手沾来的汇报。

“近七成的煤炭作坊,仍然保持家庭作坊模式,没有招募外面的工人。”

高珍笑道:“这些人,生怕外头的人学会了自己的生意,所以哪怕知道请工越多,产的蜂窝煤越多,获得的利润也越多,但还是固执的不愿意改变。”

这就是人的观念问题。

这种人放在后世都有许多。

人们习惯了现状,很难鼓起勇气去陌生的环境,不敢踏出去尝试,哪怕不用付出成本。

“用工数低于十人的,有三十七家。”

“用工数在十人以上,二十人以下的,有十二家。”

“用工数在二十人以上的,有六家,其中一家的用工数超过了五十人。”

“五十人?”朱高炽诧异的问道。

五十人可不少了。

“这家蜂窝煤作坊的模式,和别家有些不同,除了作坊生产的工人,有四十余名卖蜂窝煤的工人。”

“蜂窝煤作坊,和这些卖蜂窝煤的工人,采取四六分成,工人们得四,作坊得六。”

“这家蜂窝煤作坊的销量,是另外五家之和。”

“此人有些本事,也有魄力。”

四六成可不少了。

作坊还有原料,工人的成本,也就是说东家挣得比卖蜂窝煤的工人还要少。

蜂窝煤因为最开始朱高炽的原因,早就定为和薪柴一样的民生行业。

明朝对民生行业的态度,是不怎么管的。

例如北平,也就是未来的顺天府。

当林木用尽的时候,朝廷反应过来,要开始插手煤炭业的时候,才发现整个顺天府,百余座煤窑,只有一家官窑。

而且这家官窑并不面向市场,只为各衙门皇宫提供煤炭,由官府组织徭役,每年定期生产。

所以对于用工,在大明并不是问题。

这种作坊也吸收了大量的隐户。

又没有田,又不是匠籍和军籍,自然不在官府的统计之中,反倒是江淮的纺织业,因为太过耀眼,倒是处于官府的半管控下。

“伱下个帖子,请这些作坊东家来工厂一趟。”

“你出面和他们开个会。”

“开什么会?”高珍询问道。

“既然想增加规模,肯定是有野心的,他们有成熟的技术,熟练的经验,也有了一定的本钱。”

“不知道他们中,有没有胆子再大些,愿意去开拓新的巨大的市场。”

蜂窝煤是垄断不了的。

虽然市场大,但也是直接面向百姓的生意。

蜂窝煤的技术门槛低,太过低廉的价格,以及它的模式,哪怕在一个州府,也必须要分散各方。

注定了竞争激烈。

这种较为分散,形成不了集中生产,竞争激烈,利润又不丰的行业,不适合王府掌控。

蒸汽机厂,焦炭炼制厂,冶铁厂这些就不同了。

技术门槛高,开设资本大,对社会关系又一定的要求,所以朱高炽要垄断。

煤炭业其实也该掌控。

但是煤炭业开矿风险性太高,特别是大明朝,安全方面实在是力有未逮。

所以朱高炽要换一种模式掌控,也就是正在计划的协会模式,把风险转嫁给商人,而王府只需要看顾矿工们的利益,才是最好的手段。

高珍明白了小王爷的意思。

一边让人去下帖子,一边整理会议章程。

朱高炽打回了数次,让重新修改,在会议的前一天,才算通过了高珍的想法。

六十余家蜂窝煤的小老板们,忐忑的来到中华重工。

工厂的规模,让他们更不好意思起来。

他们才多大的盘子,怎么当得起中华重工请他们来,看上去不够格,也没有人有底气。

唯独一个短须圆眼的中年人,颇为关心的问了接待人员不少的问题。

打听是小贵人的意思,还是只是中华重工外柜的主意。

得知组织人虽然是高珍掌柜,但的确是小贵人的想法后,那名中年人眼神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