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六君子联名抗辩(2 / 2)

南园梦华 武义强 0 字 2023-08-17

谁曾想,五年后,吕祖俭竟死于此地。这是后话。

韩侂胄对此不由得洋洋得意。

他没有想到,除了在京和地方上的官员外,还有一支政治力量也不可忽视,那就是太学生。

赵汝愚被谪、多位官员追官落职,在京都太学府引起了强烈反映,心怀正直的读书人,纷纷为赵汝愚鸣不平。

福建人杨宏中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血气方刚,正义感爆棚。当年赵汝愚在福建任职时克勤克俭,为民众做了一些好事,博得良好的口碑。如今听说这位状元出身的宰相被一个文墨不通的外戚所陷害,不由得义愤填膺,决定代表太学生上疏。

但是他一个人代表不了,必须找人联名。找要好的同乡张道、林仲麟,两人没犹豫,同意加入,三人再分头鼓动,整个国子监,福建人的太学生不到四十人,同意联名上书的也就六个人,其他三人叫徐范、蒋傅、周端朝。

能在国子监读书的都是各地青年学子的佼佼者,个个都绝顶聪明。谁都知道,已有十数位朝廷高官为救赵汝愚而受贬,如今朝野上下,已是一片静寂,说好听的,是敢怒不敢言。换句话说,此事是皇帝决定的,连众多高官们都办不了的事,一介书生能奈几何?这时候再去上疏,岂不是自寻死路?

杨宏中召集另外五人商议,将话挑明:

各位兄弟,此次联名上书,无异于火中取栗,自是凶多吉少,这一点务必要搞清楚。可能会遭受种种迫害,轻则流放编管,重则囚禁诛杀。你们怕不怕。

五人齐声回答:不怕。

周端朝慷慨陈词:

如今,奸佞乱国,忠臣蒙冤,忠直之士无不痛心疾首,我等此举就是要唤醒国人,让陛下看清是非黑白。为此,我等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接着,由杨宏中执笔,拟写奏疏。修改后誉写,郑重签名。他们在奏折中说:

自古国家祸乱之由,初非一道,惟小人中伤君子,其祸尤惨。君子登庸,杜绝邪枉,要其处心实在于爱君忧国。小人得志,仇视正人,必欲空其朋类,然后可以肆行而无忌。于是人主孤立,而社稷危矣。党锢敞汉,朋党乱诏,大率由此。以此加诬,实不其然。汝愚乞去,中外咨愤,而言者以为父老欢呼,蒙蔽天听,一至于此。一旦有外补之命,言者恶其扶植正论,极力抵排,同日报罢,六馆之士为之愤惋涕泣。臣谓二人之去若未足惜,殆恐君子小人消长之机于此一判,则靖康已然之监,岂堪复见于今日邪?陛下厉精图政,方将正三纲以维人心,采群议以定国是,遽听奸回,概疑善类,此臣等之所未谕也。臣愿陛下鉴汉、唐之祸,惩靖康之变,精加宸虑,特奋睿断。念汝愚之忠勤,察祥简之非党,灼李沐之回邪,明示如恶,旌别淑逆,容李沐以谢天下,还祥、简收士心,则国幸甚,天下幸甚。

这份奏书,通篇为赵汝愚叫屈,痛斥韩侂胄李石章之奸,强烈要求保救赵汝愚。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六人联名奏疏还未发出,就被国子监的官员知道了。

在这次论救浪潮中,国子监的最高领导李士祥,还有太学博士杨以简都因上书而外放。与众多衙门一样,在官员中,支持韩侂胄的有之,为赵汝愚叫屈的有之,而大部分人却抱着看热闹的态度,你斗你的,与我无关。不论谁上谁下,只要不涉及我,还是照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没有新的国子监,只有两个国子司业当家。得知情况后,两人态度截然不同。一个叫王鹏,明确表示,学生嘛,主要任务就是读好书,不必过问政事,另一个叫汪逵,则认为,太学生也要关心政治,把民情民意反映上去。

王司业说,许多人都碰得头破血流,太学生就不必作这种无畏的牺牲吧。有意见,我们来个逐级反映。

汪司业针锋相对,流血牺牲怕什么,做事哪有不付出代价的。纵使因此而获罪,我坚信,也必将象陈东那样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