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回赵充国金城平羌乱(1 / 2)

秦汉戮 小辰泽 0 字 2023-08-19

 刘询对于严厉,对于良吏则优待很厚。

他尤其重视地方郡守的人选,中央大员天天在他眼皮底下,他可以看得见这些人有没有好好地干活,业绩怎么样,是好是坏时间长了就能分辨。

可地方上的官吏就没那么好管了,他们一年到头干了些什么事情,刘询他看不着,只能听汇报,看报表。纸面上的东西到底有多少水分,刘询心里实在没底。

一不小心就要被他们所蒙蔽,如果只是蒙蔽皇帝,那倒也罢了,关键是老百姓就要遭罪了。这可是刘询绝对看不下去的。

因此,刘询在选任郡守上非常严格,制定了相配套的制度。郡守们必须由朝中大臣推荐,择日由刘询当众询问其治郡安民之策,考校满意者才有可能任命为郡守。

这就像今天的求职者‘面试’,面试官是刘询及所有的高级干部,求职者的压力可想而知。

优秀的求职者好不容易过关,别高兴的太早,穿上了郡守的官服,等待着的将是一套更严密的业绩考核标准。

他们得“五日一听事”,本来郡守们只需呆在办公室里处理公务的,现在得跟着县官们一起上堂听事。

如此刘询还是不放心,他会不定期从中央派人去各地方明察暗访,逮着谁工作做得不好,就只能回家磕头烧香了。

对于考核优良的地方官员,刘询从不吝啬。

不但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如下诏褒奖,全国宣传,而且还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如加薪赏钱,不一而足。

刘询给予良吏们的另一个优待是“久任”。

对于地方要员,“久任”几乎是不可能的梦想,以前的皇帝们怕郡守们在当地生根发芽甚至开花结果,都要时常给他们挪挪窝,免得他们成一方势力。

刘询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他把“久任”制推广到郡守一级,即便是政绩优异也不轻易调动,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借助他们“久任”形成的威望,压制住违法犯罪及歪风邪气。

应该说,刘询的做法成效十分显著,史称“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在刘询各种吏治措施的施行下,涌现了一批优良的循吏,这批循吏的名单聚在一起,便是不折不扣的宣帝好郡守榜,现列举一二:

朱邑字仲卿,庐江人,曾为桐乡啬夫,廉平不苛,吏民悦服,迁补北海太守,政绩卓

著,推为治行第一。朱邑性情淳厚,待人以德,他不徇私,连中央干部都敬惮他三分。他得到的禄赐,都赒济族党,家无余财,非常俭约。后被拜为大司农临终时道:“我尝为桐乡吏,民皆爱我。后世子孙,向我致祭,恐反不如桐乡百姓,汝宜将我遗骸,往葬桐乡,休得有违!”言罢即逝。他的儿子将他葬桐乡西郭,百姓果为起冢立祠,祭祀不绝。

龚遂字少卿,平阳人,曾是昌邑王刘贺的官员,后来受刘贺牵连,受了髡刑,罚为城旦。刘询即位后,渤海郡的情况非常糟糕,盗贼蜂起,治安极坏,当时的郡守毫无办法。刘询希望选个合适的人选,丞相御史们就推荐了龚遂。龚遂因为年纪大,一开始并不被刘询看好,经过刘询与龚遂的沟通,刘询才正式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

龚遂果然有一套,他针对渤海郡盗贼过多的情况,首先划分什么是盗贼,什么是良民。拿兵械的是盗贼,拿农具的不是盗贼。这就给那些拿着锄头铁锹等当盗贼的人一条活路。对于拿兵械的盗贼,也有活路,只要你把兵械拿去换牛,换牛犊,则不予追究。此办法一下,盗贼闻风而散。他还罢免了捕吏,让老百姓吃了定心丸。结果,渤海郡经过他一番整治,大治。龚遂也因此得到宣帝御令嘉奖,召归长安。走时,渤海吏民泣涕相送。

此外还有黄霸,尹翁归等等数之不尽在任非在任的好郡守成为了宣帝朝中兴的基石。

宣帝勤于政务,加之臣子多为正直能干之人,所以政治较为清明,霍氏之乱后,朝中没有什么大事发生。虽然说处处一片安静祥和的景象,但是却有那么几个捣蛋的邻居。

比如说匈奴人,在武帝时,已经被打得满地找牙,国力大衰。他们天生蛮悍,几年不抢日子就仿佛过不下去,所以,元气稍有恢复便会侵犯边塞,只不过,已经没了跟汉军硬碰硬的勇气,小打小闹而且次数不多。

除匈奴之外,北方的乌桓,甘,陕一带的氐,羌等族也惹过事,但都一一受到了惩罚。在这些为数不多的中,都能见到一个人的身影,正是由于他的谋略与武功,才得以顺利稳住大局。

他便是宣帝麒麟阁十一功臣排第四的名将赵充国。

赵充国(前137年-前52年),赵充国第一次为人所熟知,是以假司马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汉军不幸被围,他率百名死士杀开一条血路,汉军得以突围。

此役后,赵充国被武帝亲自接见并查验伤情,得到武帝的赞赏,称之为勇士,升任中郎,稍迁为车骑将军长史。

至此,赵充国便消失在人们的眼线中,当然,这是武帝刻意罢兵休养生息的结果,也是武帝想把这位将才保护好,留给儿子用的结果。

汉昭帝时,赵充国果然得到重用。

武都的氐族人造反,霍光任命赵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的身份前去平叛。赵充国果然不负众望,很快便平定叛乱,班师回朝后升中郎将。

本始年间,赵充国受命出击匈奴,结果也是斩获颇丰,生擒匈奴西岐王,因功又升任护羌校尉,后将军,少府等职。

几次出击下来,赵充国威震边疆。匈奴曾打算兴兵十几万再一次侵犯汉境,被汉廷得知,派出赵充国迎战。匈奴单于显然听过赵充国的名头,他知道这个人实在惹不起,兵行未远便下令退兵。

闹得最大的是元康三年(前63年)的先零羌的叛乱。

平乱的主角依旧是赵充国。

羌族人生活在今日的青海,甘肃一带,之前我们有介绍,羌族并非一个统一的民族,而是汉人对于这一带非汉人的统称,羌人以部落而居,没有统一的法律,甚至连服装和语言都不一定相通。

羌人原本归属匈奴,武帝伐匈后,匈奴远遁漠北,羌人即归属汉朝,汉朝在此处设立典属国进行管理。

元康三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羌地,召集羌族首领来见,其中的先零部首领提出现在的地盘不好,我们打算北渡湟水(黄河上游支流)放牧。

义渠安国当时没有表态,他认为此事必须由朝廷作出决断才行。

消息送到朝廷,刘询将先零部提出的要求下发廷议。

朝臣们多认为此事可以同意,不是什么大事。

但赵充国却有不同意见,他做过几年的护羌校尉,深知这个族群的习性,如果由着他们的兴致做事,恐怕会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

所以,他不但反对此事,而且骇奏使者义渠安国玩忽职守,像这样的无理要求就应该当时拒绝,而不是由朝廷来议决。

刘询却认为赵充国言重了,当然,刘询不能不顾着老臣的面子,他在这个问题上只能以拖字决来应对。

刘询考虑了赵充国的面子,但羌人却没给刘询面子。

先零羌的首领是个有野心的人,他早就看到,羌人之所以依附匈奴,汉等强大国家,无非就是羌人自己不争气不团结,喜欢窝里斗。而汉廷对付羌人的办法也是分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