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君明臣贤(1 / 2)

 温彦博此人能当十部之首的吏部尚书,与他的政治主张与李世民相合有关,其谋略或许不如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但是政治远见,却还在他们之。品書網

历史由于他曾经被突厥俘虏,在突厥待了很长时间,对于突厥的情况十分了解,后来给李世民了迁突厥于关,河套等地区,以化教育,教导耕种等手段,促进突厥百姓与汉民融合的建议,深得太宗所重。

这也是为什么自贞观四年,李世民灭了突厥之后,温彦博能够一直身居相位,直到病故,都从未被贬官的原因。

要知道,即便是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李靖这样的人,在相位也是几起几落的,萧瑀,自是更加不用说。

某种意义来说,孙享福是提前抢了人家温彦博的政治功劳,他加快了李唐灭突厥的速度,提前把李世民引到了民族融合这条轨道来,导致了本应该晋升相位的温彦博现在只能做次一级的堂部主官。

然而,一个人有才华,是掩盖不了,见事明,是他的优点之一,他几乎是说出了李世民此刻最想说的话。

“温卿言之有理,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皇帝和宰相都说好了,外加一个吏部天官,朝堂还有谁敢说不好吗?

此时,李世民官制改革的好处体现出来了,朝堂各部首脑,没有代表世家子说话的人,那些低级官员蹦跶出来,几个大佬一起出招,很快被拍死,偃旗息鼓了,这会使得各项政治讨论定型的效率加快很多。

“臣等附议······”

对于大臣们的表现,李世民满意的点了点头,正准备宣布拟旨,温彦博再度奏道,“陛下,全国范围的土地清算,职田回收,吏员,杂役等俸禄制定,虽然有关作为参考,但同时实施的话,需要的人力太多,吏部肯定是忙不过来的,臣除了代表吏部向陛下讨要更多的今科举子之外,还建议成立改制巡察组,以从关四周,向全国逐步推进的方式,来督导地方具体实施改制,如此的话,不光只是官俸改革制度,连公民制度,也可以一步到位,向全国推行,而且,能最大可能的杜绝那些地方官员欺瞒下,以各种见不得人的手段,对朝廷阳奉阴违。”

“温尚书此策大善,臣附议。”

孙享福是很少跳出来给别的大臣点赞的,不过温彦博的这个建议,确实有亮点,即能解决朝廷人手不足的困境,又能让朝廷的改革项目,扎扎实实的落实,乃是当前条件下,最好的办法。

“臣等附议······”

连出两策,温彦博总算为丢了脸的吏部重新挣回了一些颜面,李世民当即便下旨,任命了十几个官员为改制巡查组的组长,等科举结束之后,将带领一干佐官,以及一些新科举子,从长安周边开始向全国推进,每个小组最多需要几天时间能将一个县的官员职田收回,给原本种植这些官员职田的农夫分永业田,至于官员,吏员,杂役等等人的俸禄,或者劳动合同,有关作为例子,几乎只需要一个宣读,签订的仪式,能全部完成,地方百姓的新户籍,便由地方官慢慢统计,更换,报。

如此一来的话,一个巡查组,一个月能推进好几个县的改革,十几个巡查组下去,最多到明年年底,全国的州县能全部改革完毕。

散朝之后,孙享福又被李世民留堂了,同留的还有房玄龄,长孙无忌,以及李靖。

从留下来的人可以看出,李世民这是要商量军事了。

“渊盖苏的军事才能果然不俗,高氏大军在他的攻击下连连败退,所据之城,只剩下十余座了,最多月余时间,会抵抗不住,到时,平灭了内部的渊盖苏一定会带领大军转攻开原,四部联军,以及善阳派过去支援的两万轻骑兵,都不善守城,只怕苏定方那边的损失会很大。”

李世民将高句丽那边传过来的最新消息给大家看了一下之后才道。

军事的东西,孙享福其实说不什么话,然而,他毕竟是安北大都督,北地的实际管理者,如果李世民要对北方有什么军事安排,还要通过他来调派。

“陛下,臣麾下的左护军虽然善守,但需要留在原地防守,善阳的安稳对于北地,乃至整个大唐来说,都是重之重,一旦有失,则北方可能出现一个大强国,实在是不能冒险调出守军啊!”孙享福大致听出了李世民的意思,开口道。

他说的这一点,李世民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呢!这是他纠结的地方,打高句丽,小胜一招,并没有多大的用处,因为他们的人口基数较大,恢复的很快,亦不能和前朝一样,发动太大规模的战争,百万大军征调起来或许容易,但消耗起来,足以把一个国家拖垮。

“陛下,可否调水军运送莱州的士兵,走海路在高句丽的大后方登录,打游击战,使渊盖苏疲于应对,无瑕转攻开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