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夏宫的常侍(2 / 2)

匈奴皇帝 芈黍离 0 字 9个月前

说到目的,刘渊观察到蔡邕老脸上有些轻微的变化,那是一种“羞涩”。眼中带着点期待,蔡邕问道:“老夫听闻,夏王归来时,带回了十车藏书典籍,不知夏王能否……”

刘渊闻言乐了,原是那些典籍勾起了蔡邕兴趣,带着点调笑:“蔡先生当真是爱书之人呐!”

见蔡邕就一直盯着自己,刘渊神情一肃,脑中稍一思索,下了决定,有些狡黠道:“孤欲于宫城东侧新筑一崇文阁,收天下藏书。蔡先生不愿为孤之司空,做那崇文阁博士,教授学生,何如?”

“老夫答应了!”犹豫了片刻,蔡邕终还是同意了。

望着蔡邕退去的背影,刘渊若有所思。其人博学就不必说了,看起来顽固不化,却又通达世事,刘渊汉化,令其于美稷行教化之事,这么多年来实则帮了刘渊不少忙。

经过这么多年,蔡邕也知晓,刘渊是不可能放其归乡了,故待在美稷,著书立说教学,慢慢地也就习惯了。

让种拂、种邵父子与蔡邕一道,二人无奈受命。刘渊放了话,要么到崇文阁当博士教习,要么就待在美稷最脏乱的监狱之中。饭食是不会短他们,至于其他,体验了几日后,父子二人就受不了了,那可必斩了他们还痛苦难熬。

博士也是官,其二人在蔡邕手底下,就是变相地出仕于夏。于刘渊而言,开了口子,总有让其臣服的时候。

崔烈在美稷待了一段时间后,便被刘渊任命为大夏司空,这下刘渊的三公终于齐全了。不过边观美稷朝堂,三公之下,大猫小猫几只,细化了些许职位,却无人可用。自己的夏国,还依旧是个草台班子,每虑至此,刘渊心情怎么也好不了。

草原上诸部氏族贵族涌现了不少人才,但大多想往军队里边钻,真要让他们舞文弄墨,确也难为了。稍稍宽心的是,十年时间,刘渊还是积累了一些人才的,此时夏国境内诸郡县、邑落官员,掺杂了其中不少人。

……

年后,大汉改元初平,上元节后,刘渊又有动作了。他寻思着,对军队军制再行梳理改革。

吞并鲜卑,统一草原之前,匈奴辖域不广,以刘渊的侍卫亲军外加美稷周边兵力便可弹压四方。

夏国建立后,刘渊于内设五军,集草原精锐,以镇天下。为免外镇草原贵族造反,对其军力、调动之权大加限制。坐镇上郡的乌华黎,手下不过两千骑,北边草原的贺兰当阜,所统之兵亦不过五千。妄图以此卫戍地方,太过想当然了。

如今后遗症来了,其余地方尚可,唯独漠南草原出问题了,其部落户民多以降服的鲜卑为主,兵力薄弱之下,渐生骚乱。

原先有动乱,贺兰当阜还上报美稷镇压,如今却已演变为镇压过后再细细汇报。刘渊所做军队调动之限制,成了笑话,又不能责备贺兰当阜,毕竟其为他镇守草疆也是殚精竭虑了。

贺兰当阜方来报,东边的乌桓人甚至是高句丽都有些不安分了,接壤地域,冲突不断,贺兰当阜如今实在顾及不了太多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