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子赵1四十三(2 / 2)

嘉庆帝重农抑商,他多次禁止开矿。在位时期正是19世纪初,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进行几十年了,但嘉庆帝对此一无所知,继续严守先君之制,重农抑末,压制各地工矿业,闭关自守,清朝只能沿着衰微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嘉庆帝在内乱频仍、外患渐逼中,倾力企图维护清王朝的稳定巩固,然而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使清王朝的败落于嘉庆末年已完全表面化,并从此日渐走向衰亡。

文化

颙琰在位时期结束了文字狱。颙琰和清代历朝皇帝一样,提倡封建礼教。十分懂得“文教治天下“、“以孝治天下“,的道理,竭力用尊孔和提倡封建礼教来完善和巩固其统治,力求在人民心目中树立自己作为传统道德捍卫者的形象。

嘉庆九年(1804年),颙琰亲到翰林院,在先师孔子牌位前行礼。按旧制,要行二跪六拜礼,为表示对孔子的虔敬,特行三跪九拜礼。此后,他还数次或亲自或派皇次子旻宁“释奠先师孔子“。

嘉庆十四年、二十四年即颙琰五十、六十寿辰时,特准孔子73代孙孔庆镕两次赴京祝寿。孔庆镕在京期间,颙琰对他关怀备至,多次召见,详细询问他本人及其家庭、孔庙的有关情况,赏给他许多珍宝、书籍,还说自己因为频年动乱、水旱灾害,始终未能到孔庙朝圣,十分遗憾,一再告诫他:“你诗礼承家,好生承先圣世业,总要忠孝存心“。颙琰对孔子后代及孔府的关怀备至,是为了加强孔子儒家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社会

治理河工

颙琰和乾隆帝一样重视治河,赈济灾民。尽管镇压白莲教起义用了两个亿的军费,他还是为南河工程拨了4000余万两的治河款。

人地矛盾

嘉庆时期人多地少的矛盾愈发严重,人民普遍吃不饱饭。对此颙琰能采取的只是限制烟草,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鼓励渔猎活动,弥补口粮不足;进一步推广精耕细作,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种植等治标不治本的措施。

其实当时东北大片土地没有开发,但满族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等原因,禁止汉人迁居东北,颙琰也未改变这一政策。

皇族堕落

嘉庆时期皇族堕落严重,他们受朝廷包养而不思进取,犯法后还不受司法制裁。颙琰一方面严惩皇族不法行为;一方面还亲自作了《宗室训》用于教育皇族。

整顿旗务

另外,乾隆后期八旗生计问题也愈发困难,由于八旗子弟由国家供养“以清语骑射为本务“,不仕不农不工不商,时间一长便腐化堕落,一无所能。对此,颙琰也只能延续祖先的做法,一方面用政府的钱替八旗子弟还债;一方面感化教育。

颙琰还试图采用“京旗移垦“的办法,把部分北京的八旗子弟迁往东北,但由于八旗子弟的抵制而很难推行。

虽然颙琰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做出了种种努力,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一是乾隆末年以来清朝社会已弊端丛生,积重难返。二是颙琰受时代的局限,束缚于传统观念,祖宗家法,王朝利益,不敢,不愿,也没有能力从体制上做大的,根本性的调整,其对内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整顿,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王朝的衰落。三是颙琰个人的性格过于仁慈和谨小慎微,对贪污腐败等问题打击还不够有力,一些力所能及的改革也没能推行。

外交

抑制鸦片

英国从雍正朝开始不断对中国输入鸦片,嘉庆年间颙琰多次重申和进一步严格鸦片禁令,对抑制鸦片泛滥有一定作用。

周边国家

在对周边国家交往中,嘉庆时中国实力虽然有所衰落,但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嘉庆七年(1802年)十二月,越南新国王阮福映即位之后,请求改“安南“国号为“南越“。因为中国历史上曾存在过一个“南越国“,地域包括两广和越南北部,他怀疑安南国企图混淆古今,居心叵测,于是加以拒绝。越南国王反复请求,于是颙琰赐名“越南“,一直沿用至今。

维护主权

在和西方国家的交往中,颙琰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嘉庆十三年(1808年)七月,英国以帮助葡萄牙防御法国侵占澳门,保护英国贸易为口实,派兵船9艘入侵广东香山鸡颈洋面,英军300人公然登岸,占据澳门三巴寺、东西炮台等处,又驾舢板3艘驶入省河,至省城外十三行停泊,要求在澳门居住。

两广总督吴熊光令他们回黄埔候旨。嘉庆帝得报后,谕示吴熊光对英军严加诘责,并命令他们驶离。英军迟迟不动,清军封锁水路,断绝英军粮食供应,英军才在十月间撤离。

事后,颙琰以吴熊光在英军侵占澳门时表现怯懦,罢免其总督职务,不久又遣戍伊犁;广东巡抚孙玉庭也被革职,后来颙琰还谕示加强了澳门炮台。

闭关锁国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使阿美士德访华,双方在礼仪问题上发生分歧,在颙琰见时,由于赶路紧急,载有官服与国书的车辆仍未抵达,加上路途劳累,他坚持稍事休息。结果,负责带领觐见的官员不得要领,向嘉庆帝谎称英使生病。

颙琰以为英使傲慢,龙颜大怒,于是取消觐见,并下令驱逐使团,“贡品“、国书也不要了。第二天,颙琰气消了点,赏了使团一些礼物,收了“贡品“,并送上敕谕一道。

颙琰的做法一方面暂时抵制了英国的侵略企图,然而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传统观念,也使其对外来事物采取盲目排斥态度,失去了一次融入世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