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子赵1六十1(2 / 2)

花子赵一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也是一个愿意学习的孩子。花子赵一在上海流浪了三天,慢慢地学会了一些上海话。虽然不会说,但是基本能够听懂上海话的意思,至少不会发生鸡同鸭讲的事情发生。花子赵一也根据自己的观察,发现了不少上海人的生活习惯和生存技巧。虽然这些生活习惯不起眼,但是也能够给花子赵一这种人找到机会生存下来。

作为城市人,上海人和武汉人一样,都不会大量使用木材做饭。他们比武汉人更多使用煤炉做饭烧水,所以需要不少的煤。有钱人或者是不差钱的人,会用煤饼厂做出的正规煤饼做饭烧水。这种煤饼不但正规,而且使用起来方便,唯一的缺点就是比较贵。一般的老百姓会常备煤饼的同时,用煤渣自己做煤球烧火做饭。一些买不起煤饼的穷人,更是会去火车站捡煤核充当烧火做饭燃料。煤核不但不容易使用,而且烟火味很大,唯一的优点就是不用花钱。在上海的许多穷人家,都会派出半大孩子去火车站捡煤核。人多了,大家的捡煤核也难了,太小的孩子抢不过大孩子,所以每一次捡煤核都象打仗一样。

花子赵一发现一些人家需要这项服务,所以花子赵一想到了靠这个行业为生。花子赵一虽然没有成年,但是比起那些半大捡煤核的孩子们要大一些,花子赵一不怕抢不过别人。每一次捡煤核后,花子赵一不会像其他人随意放在一起。花子赵一会根据品质分批分类,好的煤核和质量不好的煤核分开。花子赵一甚至于会把一些品质好的煤核敲碎,做成自制煤球。虽然比较繁琐,但是可以卖出好价钱,价格往往是一般的煤核的好几倍。实在卖不出去的煤核,花子赵一会存起来,将来天冷的时候,自己烤火取暖用。

花子赵一每天一大早捡煤核,上午背着一箩筐煤球去里弄叫卖。虽然不能买一个好价钱,但是基本可以维持花子赵一一天的最基本食物需求。每次路过杨阿四的摊子,花子赵一都会用自己的煤渣,向杨阿四夫妻换一碗混沌汤。其实是花子赵一用这种方式,回报杨阿四当初的救命之恩。四嫂见花子赵一用东西换,也就没有阻拦了。

有了花子赵一,一些家里心疼孩子的人家,索性不让自己家的孩子去捡煤核。每一年因为捡煤核出事的孩子数不胜数,所以大家都不放心自己家的孩子。有了花子赵一,孩子们也捡煤核不了了,再说花子赵一卖的价格也不贵,索性大家向花子赵一买煤了。一些用处大的人家,提前预定用煤数量,导致花子赵一不用担心自己没饭吃。其中杨阿四夫妻就是大客户,花子赵一私底下总会给杨阿四夫妻一个优惠价。

花子赵一不光卖煤,而且打听其他的生意渠道。一次意外让花子赵一发现了一个门路,一些没钱的烟鬼愿意花钱买杂烟。杂烟不是杂牌烟,而是一种不正规的烟。这也是上海这种大城市特有的现象和产物。烟鬼有了烟瘾之后,花在吸烟上的钱越来越多,成wie了一个恶性循环。没钱的人,或者是不舍得花钱的人,想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捡别人的烟头,集中起来组成新的香烟。这种香烟就是杂烟的来历,也是世界上最便宜的香烟。以前只有没钱的烟鬼自己做,后来有一些乞丐或者是小孩子,靠这种办法赚钱。

花子赵一在武汉的时候,教授一些孩子这么做过,没想到来到上海后,花子赵一自己也要这么做了。花子赵一晚上在火车站等候煤核,上午去里弄兜售煤球,下午去路上捡烟头。花子赵一把捡来的烟头分门别类,像煤核一样,分开来处理。好的香烟放在一起,差的香烟放一堆。然后花子赵一熟练地把这些烟丝卷起来,做成杂烟成品。花子赵一去向烟鬼兜售的时候,也会根据对方的经济条件,兜售各种杂烟。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才买得起好烟卷起来的杂烟,这种香烟其实不比一些正规香烟差。

有了一定基础之后的花子赵一,带着一些小叫花子们做生意。上海有太多穷人,他们养不起孩子,这些孩子也沦落为叫花子。花子赵一不是菩萨,但是也不会坐视不理。他选择了一些底子好,人还算老实的人,大家一起做生意。花子赵一把捡煤核的人算一组,捡烟头的人一组,女孩子们在一起做煤球或者是卷香烟。每天集体做饭,大家一起吃饭,没有高低贵贱。大家管花子赵一叫赵哥,外人管他叫花子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