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比例越高,战力就越强。
但比例并非越高越好,液化比例越高,就代表修行耗费的资源越多,花费的时间越多!
正常情况下,修士都会选择4:1的比例突破筑基。
为何?在这个世界,世人的梦想是成仙,永恒寿元,战力有什么用?
如果不能成仙,哪怕战力破天又能如何,最终还不是黄土一抔。
想要两者皆得?呵呵……
书中提及过一位仙人,他突破时好高骛远,液化比例高达64:1!
此人是一个典型例子,差点成为人界史上最悲剧的修士。
凡人的寿元极限是一万年,只要没有成仙,万年后必死无疑,没有任何方法活到第二天。
按他这个比例来算,他修行消耗的资源是正常的16倍,其一万年相当于普通修士的625年,所以说,他需要完成普通修士625年成仙的壮举!
“差点!”
没错,他成功了,9999岁成就地仙!
凡人眼中,炼气境,就是“修士大人”!
唐浩看了书才知道,并非如此。
生灵在成长过程中,体内或多或少都会残留一些杂质,杂质的量与生活环境以及日常饮食有关,这也是普通人生病的原因之一,待到身体衰老后,会因此出现各种毛病。
炼气,就是吸纳天地之间最纯净的物质——灵气来修补己身!
修士体内的灵气时刻都在流动,无形之中会将杂质缓慢排出,修复身上的暗疾,将肉身恢复至巅峰。
巅峰状态的凡胎肉体,寿元120!
有一些生灵,从小生长在灵气四溢的环境中,时间久了,灵识自开,肉身早已适应灵气,他们炼气修行只需要服用一颗丹药,即可圆满。
与之对应的,是世间的散修,这是一些错过了宗门招新的可怜人。
人界宗门每隔百年,在同一天招收新弟子,如果年龄错过,不好意思,不收。
一些错过了招新的天才,可能会因为获得一些奇遇,亦或者被某位散修大能看中,从而踏上修行路。
他们资源匮乏,每一颗灵石对他们而言,都是珍贵至极,大多散修穷尽一生,都止步于炼气巅峰,无法筑基。
筑基境才是真正修士!
肉身自行吸收天地间的灵气,满足身体的能量消耗,只需控制胃部不再产生胃液,就可以实现辟谷。
突破筑基的液化过程,大约需要一百日,因此称为“百日筑基”。
当体内灵气全部液化后,便可沟通天地,突破筑基!
这是唐浩闭关后的第三百天了,三百天过去,他的体内没有一滴灵液。
原因为何,没有找到答案。
按书中描述,突破筑基的条件他都具备,方法也没错,但就是无法液化。
他想过,可能向中那般,需要筑基丹之类的辅助丹药,于是在灵识界内查了查相关资料。
这个世界没有这样的丹药,所有丹药都是恢复型的。
以天地灵物来弥补自身,损有余而补不足!
至于辅助突破的丹药!
不好意思,没有。
依靠外力突破,被视为邪道!
叹息一声,看来只能去藏书阁了。
藏书阁,位于玄元山的书峰,这是玄元宗内唯一以书籍形式存放资料的地方,由玄元宗第一任宗主逍遥子创立。
逍遥子,玄元圣人的大弟子,如今玄元宗的大太上,一个很有远见的人。
玄元宗建立之初,人族对信息的保存并不重视。
因为灵识能过目不忘,只要灵识扫一遍,就不会再忘记,一些重要的信息又是口口相传,无须记载。
至于凡人,短短百年,又能有多少信息。
当时,整个世间,只有逍遥子重视信息的记录。
他下令将天下书籍拓印,特地用一座山峰存放,命令为书峰。
在书峰上建立一座藏书阁,存放修士书籍,至于凡人书籍,都放置在书峰内部。
毫不夸张的说,书峰是人界信息最全的地方之一,是人界的根基!
灵识界、玉简内的信息都源于书峰的书籍。
唐浩之前便想过藏书阁,但每次都打消了这个念头。
玄元宗规定,每一位弟子,每百年只能在藏书阁免费借一本书,再想借第二本,就需要消耗一定的贡献。
其中筑基境书籍需要的贡献,大概需要完成三次二阶任务或者十次一阶任务。
唐浩原本的规划,是想在突破筑基后,直接兑换筑基境的修行功法。
但他现在走投无路,没有办法,只能浪费这次机会。
书峰在玄元山,从青龙山无法传送过去,玄元宗不同区域之间,无法直接传送,这是抵御外敌入侵的手段之一。
要去玄元山,最便捷的方法便是乘坐飞行坐骑,当然也是最费钱的。
坐骑堂,弟子堂的附属堂,宗内培养坐骑的堂口,专门为弟子提供坐骑。
至于仙人,他们都有专属坐骑,并且他们的基础速度一步十万八千里,赶路根本用不上坐骑,有时候骑坐骑只是为了格调。
在坐骑堂花了一百颗下品灵石,租了一个来回。
坐骑是一只三阶的仙鹤,唐浩一跃而起,站立在仙鹤背上,昂首挺胸,双手放在背后,一副得道高人的气势,踏鹤而行,向玄元山飞去。
一旁的工作人员呆住了,这么皮?
这是唐浩第二次飞行,讲真,他现在非常后悔,自己为什么要装B,仙鹤的速度非常快,而且还在继续增加。
唐浩紧紧趴在仙鹤背上,气流肆虐冲撞在身上,他不断呼喊仙鹤,却发现自己听不到外音,仙鹤的速度已经超越了音速!
前世坐飞机,唐浩有一个愿望,他想体验机舱外的感觉,现在他终于实现了这个心愿。
“我要投诉,我绝对要投诉,坐骑堂这个黑店!”
唐浩在心中呐喊。
“坐骑堂没有差评!”
听到管理员这句话,唐浩以为是因为服务好,顾客很满意,所以才没有差评,现在看来?
“想给差评的,估计都凉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