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尾声(二)(2 / 2)

演变战役 力量焊接 0 字 4个月前

如,明朝奉天殿面宽95米,进深47.5米,清朝太和殿面宽64米,进深37米,比前者缩水近1/2。</p>

比起这些千年后的人,作为先人的陆大古条件当然要宽裕得多,他只需攻克各个技术难点,然后等待即可———古代造船使用的木头通常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自然干燥才能使用,为保证质量,这个过程至少需要3到6年。</p>

所以通常,人们在冬季砍伐并储备木材,这样有助于使其保持干燥状态,等到能用的时候,再慢慢造船,确保船体框架和外部自然干燥,从而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耐用性,这样一艘木船视保养情况和工艺水平可以使用10到50年;当然,战时可以另当别论,紧急情况下,只用6个月也能快速完成造船,不过这样未经充分干燥的木材可能在几年内就会腐烂,导致船体强度下降,框架和木料松动,最终漏水沉没。</p>

所谓“百年海军”,大概有一半就应在这里:</p>

任你天大的本事,要想造一支强大且长久的海军也需要很多年。</p>

“看,咱们的家越来越远了。”</p>

此时,船队里某艘船的船尾,青年指着远处的海岸。</p>

阳光正好,照得碧海清澈,浪连接着滩面,沙滩上密密麻麻的人小的像蚂蚁,再后面是低低起伏的山丘和城镇。</p>

青年一时怅然:</p>

“咱们真能回得来吗?”</p>

这支总共有将近一万八千多名船员的舰队里,许多人都是冲着丰厚的抚恤金而来,因为风险太高,陆大古专门下旨要求,给予船员家里相当于亲属战死立功的补偿,为了家里过得更好,青年毅然报名参加此次“科学考察”。</p>

他们尚不知道,本次航行有指南针和陆大古自后世带来的世界地图与洋流知识作支撑,也不知晓,约400名勋章工人被编入舰队各个关键部门岗位,保证顺利完成任务。</p>

大部分本历史线的人都觉得十死无生:</p>

宣讲的官员已经说过很多次大地是圆的,他们会绕一圈回到原点,但他们依然更愿意相信大地有个绝对的边界。</p>

到达边界就会掉下去。</p>

“放心吧。”</p>

青年的同伴安慰他,也安慰自己:</p>

“村里老人都说咱们命线长,别咒自个儿。”</p>

当他们交谈的时候,这艘船的船长正和两名汉国最高学府-稷下学宫大学派来的博物学家交谈接下来航海可能遇到的情况。</p>

其中一名博物学家由勋章工人扮演,他将利用远洋见闻,著出本历史线的《物种起源》。</p>

如若其不幸遇难,则由其他勋章工人接替工作。</p>

“咚!———”</p>

这场发生在无限军官到来第二十三年,已经载入史册的大探索将会耗时五年。</p>

我们稍后再谈。</p>

现在先让我们看看汉皇宫里发生的事。</p>

祭天称帝两年后,陆大古仍没有大兴土木,只对改自当年晋王宫的汉王宫修缮翻新,稍稍扩大,整体上使之更肃穆、华美、大气,精修了皇宫内那座属于两人的小庄园,以及王宫外两位老战友,老马乌驹、踏雪的草场和马房。</p>

再将王宫前的大广场整修和扩大,使其南北长660米,东西宽400米。</p>

接着他为自己准备的陵墓,是座仅几百米高的小山。</p>

陆大古命人将山体挖平,一比一地复刻那座王宫内的小庄园,用几百个兵马俑代替活人殉葬,彻底废除殉葬制,再填埋造山,将来,他要把自己这副身体葬在庄园的“书房”,与皇后、浑天仪、望远镜和上千万字珍贵书本合葬;山体外部修建道路,通往山顶,山顶设铜像,把自己和大进身着衮服、华服,手执长戟、钢剑站立远望的铜像立在那里,铜像连同底座的高度不会超过5米。</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