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太后看了一眼身旁依然懵懂无知的小皇帝,终于打起了精神,她手持父亲请罪辞官的诏书,问向群臣道:</p>
“征讨大都督(褚裒)兵败于代陂(今山东滕州),向朕上表,请求辞去官职,众卿家以为,此表是否应该应允。”</p>
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特许参与朝政的殷浩急忙出列道:</p>
“回禀陛下,代陂之败,过错并非全在征讨大都督,是王龛等人作战不利,怎可让大都督一人承担罪责。</p>
“还请陛下驳回褚公辞章,下诏将王龛的罪过公之于众。”</p>
众臣闻言,也纷纷请求褚太后保留褚裒的官职,将罪过加于王龛。</p>
代陂之战,确实是王龛作战不利,这没什么好说的。</p>
当时鲁郡有五百余户百姓约定归附东晋,褚裒派遣部将王龛率领三千将士前去接应。</p>
王龛遭遇李农的两万骑兵,大败被俘。</p>
然而褚裒坐拥三万大军北伐,仅仅一场三千人的败仗,就将他吓回了广陵。</p>
代陂战败,固然是王龛的责任,他寡不敌众。</p>
但北伐失败,二十万流民之死,褚裒负有无法推卸的责任。</p>
满朝文武并非不明白其中的真相,但王龛已经做了俘虏,而褚裒是太后的父亲,也就只能欺负身为俘虏的王龛不能来到建康自辩清白,于是将罪过统统推到他的头上。</p>
褚太后当然清楚其中原委,但为了保住父亲的名誉,也不愿父亲一直生活在自责与懊悔之中,她只得顺应众人之请,命大臣代为拟诏,细数王龛之罪,同时又派遣使者往广陵慰问褚裒的病情。</p>
议过王龛之罪,便是有关桓熙的捷报。</p>
此前桓熙在出师前的奏表上,曾提过,要克复长安,迎太后还于旧都。</p>
如今桓熙果真拿下了长安城,可褚太后却不愿意寄人篱下。</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