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机关算尽空作嫁(2 / 2)

胡太后不知道元融和裴衍把自己的敕书给元渊看的事情,她一见元渊现在事事要请示汇报,也颇为奇怪,你元渊是军中主帅,咋能连哪里挖壕沟哪里放岗哨这种事情都要问我呢,这仗还怎么打?于是胡太后赶紧派人过来问元渊是不是有什么困难。</p>

元渊一看终于引起太后注意了,感激抓紧时间吐苦水,说太后啊,臣这么做实在是被元徽逼的啊。元徽现在在朝中抓住一切机会诋毁我,我远离朝廷领兵在外,根本没机会解释。现在我的所有建议,元徽都会反对,说我好话的人,统统被元徽打击报复,跟着我出征的将士也受我的牵连得不到应有的封赏。元徽现在是不把我搞倒不罢休的架势,这种情况下我哪还敢安心做事?陛下您最好能把元徽派到外地当刺史,这样我没有后顾之忧,就可以全心全力替朝廷讨贼平叛,尽忠效力了。</p>

元渊还是过于天真,过于高估自己的重要性了,他以为自己用讨贼作为筹码来要挟,就可以反过来搞倒元徽。元徽现在是当朝宰相,胡太后眼前的红人,岂是他一封奏章就能搞倒的。胡太后装模做样的安抚了元渊一番,说你莫有顾虑,元徽那家伙再添乱我骂他一顿好了,你就正常领兵去平叛,别担心后方。平叛成功之后,我和皇帝都会秉公办事按功封赏的。</p>

太后这么说,元渊没辙了,只好暂时先忍下这口气,等打完仗再回朝跟元徽算账。</p>

但元渊的内心深处,蛰伏已久的野心已经开始悄然苏醒萌动。</p>

北伐的官兵刚被宇文洛生打得找不到北,提起洛生王依然心有余悸,现在士气低落,根本没办法打仗。于是元渊决定先休整部队,恢复士气,没有急于出战,他带领大军磨磨蹭蹭往前走,一天只前进十里不到。好不容易到达漳河南岸的交津之后,跟叛军隔水列阵,开始对峙。元渊命令手下诸将深沟高垒严密防守,每日操练士卒,没他的命令不许主动出战。</p>

趁着休整的时间,元渊和于瑾积极收集情报,深入了解了鲜于修礼叛军的内部情况。</p>

鲜于修礼本是怀朔镇的一个普通镇兵,本没有什么像样的部落后盾或威望根基,只是因为敢于第一个站出来举旗造反,才被顺势推为首领。他也知道自己的人望和能力都不太够,所以在部众之中找到几个资历较深的人来协助自己。</p>

第一个叫葛荣。葛荣曾经当过怀朔镇将,因为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多年前就被罢黜为普通镇民,从此对这个腐败朝廷失望透顶。葛荣毕竟是做过领导的人,眼界见地都强于普通人,所以特别受鲜于修礼倚重,相当于叛军营中的二号人物。</p>

第二个叫元洪业。元洪业本是元叉的堂弟,被元叉秘密派到定州联络镇民企图造反。元洪业本来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后来元叉被杀,元洪业也不敢再顶风作案,便消停了一段时间。因为元洪业前期有很多工作基础,结识了很多六镇的部落豪强,这次鲜于修礼扩大队伍的过程中,元洪业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鲜于修礼也把元洪业提拔为身边的重要助手。</p>

第三个叫毛普贤。毛普贤也有官方背景,多年前曾经做过恒州的统军,当时的恒州刺史就是元渊。六镇之乱的时候,毛普贤因为剿匪不力被免职,由军官变成了普通镇民。他迫于生计参与了破六韩拔陵的叛军,兵败之后也被安置到河北。毛普贤本来已经跟随其他流民走出定州很远了,听闻鲜于修礼在左人城揭竿起义,便又从外地赶过来投奔。</p>

毛普贤加入叛军队伍的时间比葛荣和和元洪业要晚一点儿,但由于他跟鲜于修礼在当年破六韩拔陵的营中就彼此认识而且关系非常要好,毛普贤本人思维活络各种主意点子也比较多,因此深得鲜于修礼的信任,很快就被任命为副帅,慢慢地排挤了葛荣和元洪业的位置,目前是鲜于修礼帐下第一红人。</p>

而宇文洛生目前还只是个负责冲锋陷阵的打手,进不了决策层。</p>

元渊决定从毛普贤入手,毕竟曾经是自己的老部下,熟人好办事。元渊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让毛普贤叛变投诚,而是让他在叛军内部做好准备工作,在适当的时候干掉鲜于修礼。</p>

再下一步,就是让毛普贤领头,带着十几万叛军拥立自己为王。</p>

元渊想明白了,反正现在朝廷已经容不下自己,自己在六镇镇民中又有相当高的人望基础,不如趁这个机会组建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干一票大的。洛阳城里那个只会享乐的太后和还不懂事的儿童皇帝是眼下国内乱局的始作俑者,他们根本没有资格继续领导这个国家。自古帝位都是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何况他元渊也是正宗的拓跋氏血脉,完全有权力有义务担负起复兴大魏的重任。</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