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敖曹浴血破巴酋(2 / 2)

西魏将士们此时士气极其旺盛,几千人在几万人后面一通狂追猛打,多亏负责殿后的车骑将军薛孤延领人拼死掩护,东魏的大部队才得以顺利撤退。</p>

宇文泰毕竟人马有限,连续作战时间长了会出问题,因此他见好就收,不再追了。</p>

中路崩溃,北路撤退,剩下南路就尴尬了,从负责战略牵制的偏师转眼就变成了四面受敌的孤军。</p>

实际上,高敖曹的南路部队虽然路线最艰苦,但战果却是最辉煌的。</p>

此时距离大哥高乾之死已经过了三年,二哥高慎又太过柔弱,高敖曹现在就是高家乃至整个河北世族的当家人。东魏政权成立之后,高欢本来安排高敖曹做司空,但高敖曹因为高乾死在司空任上,所以坚决不接受,最后领了个司徒的职位。</p>

司徒也是朝廷的三公之一,位高权重,但现在天下未定,高敖曹又是高欢集团里最能打的,官再大也得出来干活。</p>

高敖曹依旧桀骜不羁,豪气干云。在南渡黄河的时候,他专门命人备了两大壶好酒用来祭祀河伯。高敖曹的祭祀方式与众不同,没有焚香,没有许愿,完全就是酒鬼之间见面打个招呼。他举起一壶酒对着河水道:“河伯是水中之神,我高敖曹是地上之虎,今日从你的地盘路过,咱俩也算是有缘,正好趁此机会比量一下谁的酒量好。”言毕,将一壶酒洒入黄河,又拿过另外一壶一饮而尽。</p>

跟其它两路不同,高敖曹这次的进军路线基本都是山路,大军需要从武关北上,经商县、上洛,出蓝田关,直达长安东面的灞上。</p>

现在宇文泰的主要防守力量都放在关中平原附近,实在没精力再管南边,高敖曹的大军长驱直入,顺利通过武关。</p>

在武关向北八十里左右的丹江南岸,有一座很奇特的山峰,因为形似“商”字,所以叫做商山。</p>

商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座山。相传尧的弟弟契就被封到了这里,因此其部族以商为名,等到他的第十四代玄孙成汤灭夏之后,商直接变成了华夏的国号。后来协助秦孝公变法的卫鞅也因为被封在商山附近,被称为商鞅。汉初著名的“商山四皓”也出自这里。</p>

过了商山就进入了巴人聚集区,路上的麻烦开始多起来了。</p>

晋朝平定蜀汉之后,将很多巴蜀豪族迁出益州,其中蜀人在关中、河东、山西南部等地都有分布,而巴人则主要聚集在上洛附近。这些巴人已经在此地发展了两三百年,形成了非常强大的地方势力,边上的汉家大族,包括赫赫有名的弘农杨氏都得让他们三分,有时甚至连北魏皇帝都不得不考虑这帮人的影响。</p>

东西魏分裂的时候,上洛的巴人也面临站队问题。普通人其实没什么立场,都跟着领头的走,而上洛领头的豪族主要是两个大姓,一个是泉,一个是杜,其中泉姓的影响力比杜姓要大得多。</p>

目前泉姓的当家人还是泉企,而泉企一直站在北魏正朔,也就是西魏这一边。十年前萧宝寅在长安起兵造反,泉企作为上洛郡守带领巴人坚决抵抗叛军入侵。之后几年泉企外御南梁,内平匪寇,把洛州一带治理得井井有条。元修登基之后,泉企被任命为洛州刺史,全权负责山南的军政事务。</p>

等到元修逃亡长安,高欢攻克潼关的时候,泉企派儿子泉元礼带领五千乡勇,北出大谷(疑是秦岭的一处峪口),严阵以待,阻止高欢的部队南下洛州。</p>

巴人一向作战英勇,打仗不怕死。当年泉企对付萧宝寅的时候,他的上级洛州刺史董绍在给朝廷的上书中曾经说过“臣当出瞎巴三千,生啖蜀子”,把皇帝元诩给整懵了,没想明白瞎子咋打仗,后来还是徐纥给他解释了一下,说瞎巴指的是巴人劲勇,见敌无所畏惧,并不是真的瞎。董绍本身是汉人,他仰仗的也不是官军,而是泉企麾下的上洛巴人。实际上,泉企的确仅凭三千乡勇,就把入侵洛州的上万叛军主力(有很多是关中的蜀人)打得落荒而逃,而自身只损失了二十几个人,巴人的战斗力可见一斑。</p>

当时高欢也知道巴人不好对付,所以专心经营潼关和黄河防线,没有打洛州的主意。</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