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倒胡(1 / 2)

 大明有制,人分四等,士农工商。

但这些年,农却成了最后一等。

朱载圳一直在有意识的提高农人地位。

譬如,他在部分省、府、县实验性的建立了三级咨政局。咨政局的局员,由当地有德望的人充任。

结果各地咨政局报上来名单,局员全是士绅。

于是朱载圳严格限制了局员比例。士三,农三,工二,商二。

这日,朱载圳带着太子、塘沽王来到了北直隶资政局,旁听局员咨政。

咨政局并不是官署衙门,没有实权。更像是一个百姓与朝廷沟通的渠道。

北直隶咨政局。

众人给朱载圳行了礼。

巡抚李贽高声道:“北直隶咨政局,远德二十年第二次咨政会,始!”

一众局员没有一个发声。

朱载圳笑道:“诸位不要拘束。朕这趟来只是旁听的。你们尽可以像往常一样,畅所欲言。”

首先发声的,是一个皮肤黝黑的老农。

老农道:“朝廷这些年在乡下广建医馆,让老百姓有了看病的地方。

可是,医馆基本都建在乡上。老百姓大病是去乡上看。可遇到小病,总不能走几十里路去乡上。都是硬挺着。

朝廷能不能让村里也有医馆啊!让老百姓遇到小病在村里就能看病抓药。”

北直隶的高布政使解释:“老先生。北直隶去年一年的医疗拨款是一百三十万银元。

在大明各省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浙江和南直隶。在长江以北诸省中位列第一。

拨款不可谓不多。可也只能将医馆设置到乡!

北直隶有三万九千五百四十一个村。维持一个医馆运转,每年需银三百银元。

医馆普及到村,需银一千二百万银元!北直隶全年财政支出不过一千五百万而已。

也就是说,省里把财政支出全放在医疗上,才勉强够。”

贤王朱翊钧也插话:“老人家。医部五年前制定了执照制度。每个医生,必须精通医理,通过考试才能拿到执照。

就算巡抚衙门拿得出这这么大笔钱,也没有那么多医生啊。”

朱载圳开了金口:“农人看小病,的确没必要跑到几十里外的乡医馆。

朕看不如这样。每个村挑一个聪慧机灵的人,到乡医馆进行培训。

专门学如何给风寒、腹泻等小病开方子。

这批人,朕定名为赤脚医生。即村医。

村医治病时为医,不治病时为农。这样一来,不会占用太多财政拨款。

老百姓的小病,可以在村里找赤脚医生治。遇大病再去乡医馆。”

巡抚李贽是心学大家。他听了朱载圳的话,高呼一声:“皇上英明啊!此英明决策一出,既解决了村中农人看小病的难题。又不至于占用太多财政支出。”

朱载圳道:“今日医部尚书没有跟着来。钧儿,你明日去找医部尚书。其实很多小病,譬如风寒、腹泻等病,医部可以开出成方。赤脚医生只需学会按方抓药即可。”

朱翊钧道:“是,皇上。”

朱载圳在咨政局听了一天的会,一直到会议结束才回宫。

关于咨政局,朱载圳的设想只是将其变成一个百姓与朝廷沟通的渠道,未作他想。

万万没想到,“保贤会”却将咨政局视为未来限制君权的一个工具。

内阁值房。

张居正喝着茶,侃侃而谈:“诸位,皇上很重视各级咨政局的建设啊。

依我看,今后不光省、府、县要有咨政局。朝廷里也要有咨政局。

十三部制定的策略,要由咨政局先过目。让那些百姓出身的局员先看看合理不合理。

如果不合理,咨政局可以驳回!”

“贤王”朱翊钧附和:“没错!从古至今,都是官管民。老百姓只有挨管的份儿。

依我看,如果民有权管官,官员将更加清廉。吏治将为之一变。”

王国光亦道:“对。我的观点跟张部堂、塘沽王殿下相同。”

老成谋国的胡宗宪喝了口茶,意味深长的说:“老百姓能管官儿,那他还是老百姓嘛?那不成了管官儿的官儿了?

咨政局的头儿,岂不成了朝廷里权力最大的官员?凌驾于内阁之上?

此法不可行。”

胡宗宪是何等的官场老狐狸?一眼看穿了张居正等人的用心。

整个朝廷里,胡宗宪算是个超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存在。

三十年前,他为了东南抗倭的大业依附于严党。

现在,他无需依附于任何人。因为远德大皇帝是他的知己、靠山。

张居正等人听了胡宗宪的话,立刻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