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朝野反应(2 / 2)

这样想着,袁可立觉得戒严制度要尽快定下来。不管哪一方更得利,都要用这个制度约束。免得无法弥合,皇帝以后用廷杖掀桌子。</p>

最后就是磨勘法,以及延伸出来的官吏迁转制度,还有明法科、明算科和司法数算考试的事情。</p>

这些对朝野都是大事,但是袁可立知道,除了武官的迁转由兵部负责、明法科和司法考试也归自己外,其它的更多是皇帝要放出风声,要通过自己传出去。</p>

所以他打算在外人自己和皇帝的谈话内容时,多谈这些方面。</p>

其它的需要保密,免得生出事端。</p>

不出袁可立预料,很快就有人上门试探他的口风。皇帝特意留下一位大臣面谈,还在西苑谈论了那么久,许多人迫切想知道,到底谈了什么。</p>

袁可立把该隐瞒的隐瞒,把官吏迁转规范和增加明法科、明算科的事情放出去,引起一片哗然——</p>

任谁都想不到,皇帝和袁可立私下谈话,商定了这样的大事。</p>

虽然事情还没有完全定下来,但是谁都看得出,扳倒阉党后皇帝强势,朝堂上最多小修小改,不会有大变动。</p>

明法科和明算科的设立已是定数,官吏迁转的事情,多半也不会变。</p>

想到自己身上的正七品官职,一位科道官员说道:</p>

“这是嫌我们升得太快啊!”</p>

“以后升到正五品以上,可就太难啦!”</p>

心里有些酸溜溜,对当今皇帝有些腹诽。</p>

以前的大明皇帝对立功科道官员经常直接加寺丞、少卿,当今皇帝继位后设立各级加衔,给半品加衔就是赏赐。</p>

本以为这样也就算了,没想到现在又推行磨勘法和年功。没有相应年功,就无法减磨勘年份,也无法提升品级。</p>

以后皇帝对他们的功劳,多半是赏赐一年功、两年功,而不是提升半品加衔——</p>

皇帝是越来越小气,赏格越来越低。</p>

就连升官最快的科道官员都是这个想法,其他官员就更不用说了。</p>

科道官员好歹还增加了弹劾尸位素餐官员的职能,权力又大了点,立年功也更容易。</p>

他们这些官员权力没有增加,头上却多了個紧箍咒,不立下年功减磨勘,就只能积累时间序迁。</p>

甚至序迁都有限制,只能到正五品。没有年功的话,那就只能滚蛋。</p>

这让那些在衙门里不理本职、只想着如何升迁的官员,对磨勘法抱怨连连:</p>

以前的官员那么轻松,为何轮到我们就那么苦?</p>

为何要实施磨勘法,不按原来的办法?</p>

“原来的办法?”</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