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若不用呢?(2 / 2)

北宋官家 月麒麟 0 字 5个月前

是啊,不用外朝大臣来查,又能怎么样呢?</p>

答案是,也不会怎么样。</p>

见到刘娥愣神,赵祯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道。</p>

“二人刚才的争执,臣听明白了。”</p>

“冯拯举荐鲁宗道,是看中他性格刚正,又出身科道,查出的结果可以让朝中上下信服。”</p>

“王曾举荐吕夷简,是觉得他权知开封府,名正言顺,更兼熟稔刑案,知道什么该公布,什么不该公布。”</p>

“但他们的理由,在臣看来,都不成立。”</p>

想起刚刚的那副场景,赵祯的脸色又变得有些微冷,道。</p>

“案件的最终结果,到底能不能让人信服,并不取决于审案之人,而取决于结果本身。”</p>

“冯拯自己也说了,这案子并不复杂,只要对相关之人的处置得宜,那么,朝堂上下自会信服。”</p>

“至于说查案之人是否有分寸,知不知道案卷该怎么写,案子该查到什么程度,外朝的大臣再好,能比得过内宫之人吗?”</p>

“宫中之人,向来以大娘娘之命是瞻,案子查清了,他们自会先禀明给您,到时候什么该对外公布,什么该隐下来,自是大娘娘您说了算,不是吗?”</p>

刘娥沉吟着想了想,眉头略微舒展开来。</p>

好像的确是这么回事。</p>

她之前陷入了冯拯和王曾先入为主的观念当中,只觉得事情既然闹大了,那么,就要用有威望的人来处理,才能服众。</p>

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p>

只怕未必。</p>

刘娥并非愚笨之人。</p>

只不过,她一直习惯的是传统的理政模式。</p>

在这种模式下,君主并不直接躬理庶务,大小事更倾向于看重宰执的意见。</p>

所以,她才下意识的顺着冯拯等人的思路去想问题。</p>

可赵祯或许是因为政务接触的少,所以反而能够跳出这个框架,提供新的思路。</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