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迁都的话,朝廷文武百官,各部机构,自然是随同朝廷南下,可是,国朝的勋贵怎么处置?”
这时候,陈新甲张口询问道。
“勋贵一同南下!”
朱慈烜不假思索道。
“不过,让他们提前南下,省得到时候人多!”
“那军队呢?”
陈新甲又问。
“将原本驻军北京的大部分兵力,全部抽调走,只留下两个镇的驻军,北京未来又没有仗打,驻那么多兵干嘛?”
“可是兵员的家眷们又如何处置?”
“发点银子吧,朝廷至少往南京带十万大军,十万人的家眷加起来,有多少人了?几十万人,朝廷给他们发点路费,然后,再给点安置银子,让他们把家迁到南边好了!”
这时候,高宏图张口提议道。
他是坚定的迁都派——北京这地远离经济中心,供养人口太难了。
别的不说,用海运从安南把安南的大米运到南京,跟运到北京相比,路程多了近一倍。
运输成本直线上升啊。
而且江南的大米从南方运到北方,照样也得用运费。
北方的粮食,根本不足以自给,明清两朝,都是靠着从南方运粮,满足北方需求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把北方人口拉到粮价相比较低,运粮成本也低的南京一带安置,再合适不过了!
“就依这个个法子吧!”
朱慈烜思考了一下,开口说道。
而陈新甲,却是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殿下,若是迁都南京的话,我朝日后,各镇兵马退役后,从何地募集新兵?”
“是就地募兵呢?还是说……”
“每年从北方募兵!”
朱慈烜思考了一下后,不假思索道。
“自古以来,北兵都比南兵能打,而且,南人们占了天下财赋了,若是日后,朝廷的军将又全成了南人,那北人以后,可就永无出头之日了啊!”
南方士绅们,什么货色,朱慈烜可是清楚的很。
在走上殖民道路之后,江浙的士绅,未来势必成为一批江浙财团,他们在官场,在经济上,实力颇深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军队再全是南人的话!
那北方人,还混个毛线啊?
朱元璋当初,干嘛要非南北榜?
按理说,朱元璋也是南方人啊,他怎么还记挂着北方士子?
原因很简单。
南人是人,北人也是人,都是大明朝的子民。
特么的科举考试,几十个士子,一个北方人都不录,全成了南人?
这叫事?
要照这么搞下去,未来朝堂上一个北方人都没有了,一群南方人当官,他们还不得把北方各省给欺负死?
君不见,后世南方报系怎么黑北方的?
明末南方士绅集团们坐大,东林党人掌握京察之后,非东林党人出身的官员,甭管你们官当的再好,政绩再牛逼,一概不得升迁,除非加入东林党。
所以说,无论是从朝局的平衡,还是对皇权的巩固,对北人利益的维持。
朱慈烜麾下的军队,未来必须从北方募兵,南方不是不可以募兵,但国朝的精兵,必须是从北方来的!
这么一来,才能够彻底镇压江南的士绅还有财团。
他们要是敢炸刺。
朱慈烜就敢用北人军将直接掀桌子砍他们的脑壳。
双方制衡,皇权居中调停。
这样才行!
否则,若是朱慈烜把都城迁到了南边,朝堂上南方官员,又因为区域优势,又因为经济优势,占据了上风,军队又全成了南方人。
什么都是他们的人了,这些家伙若是一琢磨,一商量,把皇帝的权力给架空了,可该咋办?
“北兵镇江南,南财养北兵,朕看成,我大明朝的奸商,劣绅太多,不肯交税,没有刀把子逼着,他们可不会老实交税。”
这时候,崇祯发表着感言。
“父皇说的是!”
朱慈烜朝崇祯恭维一声。
崇祯说的当然有道理了。
江南的士绅够有钱了吧?
可是,无论是大明来了,还是“我大清”来了,他们都不愿意交税。
但凡他们少贪点,稍微交点,大明朝也不至于亡了,北方也不至于流民遍地,起义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