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故地故人(1 / 2)

 雾气袅袅升腾,视线一片朦胧,细雨淅沥下坠。</p>

打在青灰色的瓦片上,发出噼噼啪啪的脆响。</p>

滴在偶生霉斑的窗棱上,则溅起点点温润的水滴。</p>

落在繁茂的树冠上,尽目碧翠娇艳欲滴。</p>

偶阵风,垂落的水珠四散飘零,如调皮精灵般悠然横掠。</p>

惊走了墙角的蜘蛛,淋湿了避雨的野猫,也浸润了过路人的裤脚。</p>

因为下雨的关系,此时的胡同罕有人迹,李暮雨便独自撑伞徐行。</p>

李暮雨是本地土著,绝少踏出首都地界,甚至在考入大学之前,几乎都只在家附近的胡同群内活动。先前思考去处时,他脑中出现的全是故地,所以毕业旅行的第一站便是逛胡同,也就是承载他全部儿时记忆的小世界。</p>

李暮雨往东走去,见唐威家的老屋黑着灯,料来已经很久没人回来过。</p>

他向前走进林荫道,见身侧高墙上挂着铁网,正是黑岩堡大公国的使馆。</p>

“当时买了只野鸡,飞使馆院子里去了,结果那帮孙子不认账......”</p>

念及儿时往事,李暮雨忍俊不禁,却未曾停下脚步。</p>

走出朱宜宾胡同,往南途经油条胡同,青年钻进了权家胡同。</p>

权家胡同年月悠久,拥有厚重的历史底蕴,而胡同西口的权家小学,则是远近闻名的重点学校。在胡同的中段位置,曾有一家权家幼儿园,如今则由政府出资改造成了博物馆。</p>

走进博物馆的大门,李暮雨见大院焕然一新,唯独房屋的格局未曾改变,仍能看出自己幼儿园的旧貌。青年踏着湿润的地砖,依次参观摆放旧物的展室,于大院中流连盘桓半晌后,便头也不回地走向胡同西口。</p>

紧挨胡同口的位置,有一家不大的茶叶店,李暮雨和郁歆便是在此相识。</p>

自胡同踏入街头,喧嚣声便重回耳畔,视线所及之处车水马龙。</p>

见雨势逐渐变小,青年便收了黑伞,淋着绒毛细雨朝北走去。</p>

向西斜穿丁字路口,李暮雨寻到一家面馆,只见店里挤满了客人。犹记得上高中时,他与同学们吃遍周边美味,而其中最常光顾的“老三样”,便是大马扎街的卤煮摊、钟楼街的煎饼店、以及这家小面馆。如今时过境迁,小店依旧生意兴隆,令李暮雨不禁倍感欣慰。</p>

“可惜吃过午饭了......”</p>

忍住加餐的冲动,李暮雨钻进旁边的胡同。</p>

这条小巷不足二百米长,曲折的尽头是两所紧邻的学校。</p>

西侧的学校绿瓦灰楼,是他的小学和初中。</p>

北侧的学校以白色基调为主,是他一墙之隔的高中。</p>

目前正值暑期,校园里一片宁静,李暮雨站在积水的岔路口,望着灰楼绿瓦怔怔出神片刻,方才走向自家高中的大门。这所高中的前身是女校,校龄与烈阳共和国相仿,创办者是一位外籍女士。受创办者的影响,校园的建筑风格同样柔美,宛如一名端庄凝立的温婉妇人。</p>

校门口的牌匾下,竖着一柄红色雨伞,伞下则是一袭黑色长裙。</p>

应是一名女子,估摸着相当年轻,料来同为这所学校的毕业生。</p>

李暮雨本就走马观花,此时不愿打扰对方,于是准备默默离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