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感言(1 / 2)

 这本书写了蛮久了,其实耗费了我蛮多的心血的。</p>

中午上架,看情况更新。</p>

我的文风和其他人可能不一样,一章可能只是一个小故事,一开始描写很多东周的建筑和物品还有礼仪是希望能能在前期铺垫一个东周的背景,如果不和主线一致的我会用春秋笔法带过,有时候可能会有点跳跃,我会尽量的写好前因后果的。</p>

我不怎么喜欢直接抄写他人的著作,而是用机缘巧合的方式引出。就像我之前的内容也多是引用那些圣贤的部分观点加上一定的编写典故。</p>

写出圣贤的文章之后该如何解释其中内容?如果刻意为了其内容的含义去抄,其他读书人问起其中思想又如何解释?</p>

就像法家自然与儒家有对立关系,墨家自然与儒家有对立关系,道家无争从道和其他学派都有一定的对立关系,孟子的人性本善和荀子的人性本恶有冲突。</p>

一味的胡抄不能解释其根源,更别说要是从一开始抄书的话终究就落了下层,一个人的记忆也有限度,不可能为此特意去看先贤的书籍,现代人有几个熟读百家思想的?</p>

所以作为一个智者,提出自己的思想更为合理,不过因为受过后世思想的影响,其内容掺杂了道的统一、儒的仁义、法的制度、墨的大同。</p>

这样一个人还用抄袭百家吗?只是会偶尔不免将一些书的内容也加入其中,就像写道的时候总会忘不了人法天、天法地一样。这不是因为要刻意抄写他,而是不由自主的想到了。</p>

因为后人总是拾人牙慧,总不能够又创立一个新说吧,那样读起来可累了。</p>

所以我的做法是半抄半不抄,在引用观点的同时也在输出着自己的观点。</p>

有些观点上可能会大致沾边,还有思想认知上要不免往圣贤靠近,毕竟没有能写出经文的能力,所以一些观点会往先贤的著作上靠拢,可以说也是文抄吧。不过其中也有一部分的原创。</p>

主要参考的书籍有像韩非子的五蠹、说难,庄子的大宗师和齐物论、列子的一些例子、孔子老子阳明等等,其中还有我自己的想法。看了书就能够看出我所写的不是一味抄袭原文内容,既说明了其中的内容,又加入了一些新的观点。</p>

我也会抽出部分时间看古籍明悟他们说的道理,姬昱面对的是领导者,不是井市小民;没有真才实学怎么也忽悠不到人的。没有别的意思,要是不贤的话,又怎么会让人追随呢?</p>

就好比一个普通人穿越到了没有百家学说之前,说一些玄之又玄、是似而非的话,易不像易,道不像道,佛不像佛;一问就是连道德经都没有完整的看过,易经也不懂,围棋也不懂,说啥都能闲扯两句,可是问其根本的话又有几个人能答出?</p>

没有攻击其他小说的意思,只是我个人看法。</p>

没有真才实学是骗不了古人的,也不可能用现代的理论去说服古人,想要做学问派,就得有实才。</p>

像周室那样名存实亡的情况,不作学问成为学阀改造世界很难以正常手段中兴;无兵无财无权无势的周室靠什么让诸侯信服?靠经济?别开玩笑了。</p>

只有通过名义着手,再引用一些新政不断调节,才有可能让周室中兴。(当然最主要还是要有权有兵政,拳头大才是硬道理)</p>

原本我想着是不是每一章安排一个名分,像周襄王失土,周公阅传道什么,不过后来放弃了,这样看着会很累,而且有些难把握,就按照平常的写法继续了。</p>

从后人的角度上写的有很大的争议性,无可否认,其实也是好事,百家争鸣嘛,不过我选用的资料大多参考史书和考虑当时的时代性,所以很少会看现代的注解,像有争议性的申侯引犬戎,商纣无道,这些是是非非后人没有亲眼见过很难判定,我也是摸石头过河,靠着史书和资料的考证才敢下笔。</p>

我不能否认营销号和那些历史博主说的情况,毕竟大家都没有亲眼看见过,不过我会坚持自己的理解,以史书和典故作为参考继续写下去。</p>

说说我的经历和这本书的来历吧,不然怕是没机会说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