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轰炸军舰,闸北空战(1 / 2)

 上世纪30年代的高空轰炸都是目视投弹轰炸。</p>

高度通常不会超过5000米,因为在这个高度往上,空中驾驶员和投弹手可能无法清晰地看到目标。</p>

但高度到了5000米,准确度也大幅下滑,需要考虑的变量和误差相对于2-3000米多了很多。</p>

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方文也没法精确计算这些东西。</p>

但他有机械感知。</p>

通过机械感知与飞机融为一体,能最大限度的将个人经验发挥。</p>

在经过数次的高空投弹后,他找到了感觉。</p>

这种感觉就好像苍鹰在高空敏锐的发现目标一样,随着投弹次数增多,他掌握了一些只有自己才能应用的小技巧。</p>

比如在不同的风速、风向情况下,能够对应的做出一些提前量的飞行处理,这样就能够在投弹时获得较高的命中率。</p>

两天时间,从一开始的十发命中两发,到后来十发命中了五发。</p>

方文明白,已经是自己目前的极限了,剩下的,就看战场上的临场发挥和运气了。</p>

而另一边,金陵兵工厂紧急研发的集束炸弹也完工,在行动前一天运到了机场中。</p>

方文作为行动驾驶员,听着对方介绍。</p>

“这次我们也是临时抱佛脚,幸好做出来了。这是个子母结构,母弹里面有多个由炮弹组成子炸弹。这些子炸弹在母弹内部通过支架分布固定,在爆炸时会同时引爆,并集中爆破。母弹是容器和延迟引爆引线,需要确定爆炸时间,提前引燃引线。”</p>

一点五米见方的炸弹,类似于烟花爆竹盒子,但威力却是烟花爆竹的上千倍以上。</p>

随后,金陵兵工厂的人又介绍了一些关于炸弹操作方面的细节,霍华德,潘家峰,以及那名机枪手认真听着,这可不是儿戏,只有一次机会,一点都不能马虎。</p>

前半夜,都是在学习如何引爆炸弹。</p>

后半夜,也没人有心情睡觉,整个航空队都处于亢奋状态。</p>

方文也是如此,他静静坐在驾驶室等待着,实在有点坐不住了,便绕着机场小跑。</p>

时间到了凌晨三点,食堂的工作人员拿着食物盒子过来,给本次空中行动的参与者提供战前最后一餐。</p>

接过木盒,方文大口将食物吞咽进腹中,虽然没有食欲,却要保证营养供应。</p>

倒是潘家峰这個学生,竟然吃的很香,自己那盒不够,还让食堂的再加了一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