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三章:读书改变命运(2 / 2)

但是记住了,你要是没有本科毕业,很可能连考公务员的资格都没有。

扎心吧?

学习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了。

还“学习无用论”?除非你爸是富一代,你是富二代,不然的话,还是想想怎么过下半生吧!

杜清和始终认为,学习才能摆脱穷困的命运。因为穷困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穷困,很可能伴随着精神上的穷困。物质上的穷困好办,难的是精神上的穷困。就好像很多农民工,回老家过年,非得参加赌博,扎金花什么的,愣是把血汗钱都输掉了。

若非是精神上的贫困,怎么会不懂十赌九输的道理?

要消除精神上的贫困,那就一定要通过学习。

刚刚回到慈善基金会,还没来得及做其他事情,电话就响了,是梁大安打来的。

“喂老板,我妈她,醒了!!!”

梁大安的语气里,透露着狂喜,“醒了不说,还能说话了,也能走两步了。就是说得不太清楚,小声,走路也颤巍巍的。没人扶着不行……”听着梁大安絮絮叨叨说了很多,杜清和也感慨,梁大安就是一个例子。

要是他读了大学,说不定他的人生就完全变了。也不用到处去打工,做建筑工人了。说不定现在已经出到城市定居,他母亲也能及时救治而不至于中风那么严重……

说到底,读书还是有用的,而且有大用。

梁大安打这个电话的意思,就是想多谢杜清和,多谢他的“偏方”,救了他的母亲。

事实上,这并不是什么“偏方”,只不过是杜清和善意的谎言罢了。不过结果是好的就行了,反正梁大安这会安心了,他母亲也不用人时时照顾了,家里也能招待一些个游客。毕竟农村嘛,家家户户都有庭院的,买一块帆布拉起来,当做帐篷一样,就能在院里开好几桌了。普宁村做年例开宴席也是这样的,反倒是让那些游客有种亲切的感觉。

也不知道是谁想出的主意,反正有样学样就是了。

杜清和松了口气,员工总算是安心下来了。倒不是怕普宁村没有人做这份工,只是觉得梁大安一家不容易。事实上,高州的农民其实过得真是不咋样,甚至有好多远远低于平均水平的家庭。

特别是果农,不管丰年还是歉收年,过得一样是不怎么好。

潘州的荔枝全国有名,可种荔枝的果农,其实收入并不高。很多北方的朋友就纳闷了,怎么荔枝那么贵,果农还不赚钱?

荔枝贵,其实贵在运价上了。丰年,荔枝收购价便宜,果农不赚钱;歉收年,果农都没荔枝收,怎么赚钱?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