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卓和洪锦宝、刘国昌分别之后,立刻用系统功能“万能小视频”搜索了一下名为《拳王》的这部电影。
1000点财富值花出去。陈卓对这部电影也有了大概的了解。
该片是德宝公司最后的绝唱。
德宝公司由潘廸生和洪锦宝二人创建,一开始为嘉禾的卫星公司,后来逐渐做大,在八十年代凭借着洪锦宝的号召力,拍出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在当时与嘉禾、新艺城号称三足鼎立。
但可惜,到了九十年代,洪锦宝逐渐减产退出,潘廸生也因为其他生意资金链断裂,德宝公司于1992年结业。
而结业前最后拍摄的一部片子,便是这部《拳王》。
其实《拳王》的名字应该叫“自由搏击之王”才对。它主要讲述的泰拳.自由搏击在香港的现状,几乎得到了香港所有知名泰拳.自由搏击人物的支持,香港拳击总会主席坤青、富德拳馆创始人江富德、铁虎国际搏击会创始人陈文义、柏龙拳馆创始人陈德兴等泰拳高手纷纷加盟演出。
而这部片子拍摄的初衷,就是因为香港武术界的惨败。
自1969年,第一届东南亚国术邀请赛开始,香港有名的中华武术团体全部败于泰拳之手。
自此,香港体育总会开展各种擂台赛,增加武术门派的实战能力,但是此后的几次东南亚国术邀请赛,仍然连番征泰失败。比之国足败的还要惨。
终于,在1981年,香港决定背水一战,国术擂台精英尽出,出战者为迷踪罗汉门郭华强、大圣劈挂门陈兆佳、咏春门雷明辉以及自由搏击江富德四人。在两日激烈对抗中,国术选手四战三负一和。此一战后,香港武术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香港国术界的有识之士,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在香港大力推行泰拳.自由搏击。涌现出周比利(周比利拳馆)、苏世龙(大和搏击会)、陈文义(铁虎会)、江富德(香港自由搏击协会)、郭华强(铁虎会)、陈惠敏(三展拳击)、陈德兴(柏龙拳馆)等一大批泰拳.自由搏击高手。
但可惜,这些高手虽然都获得过冠军头衔,可面对泰国高手仍然是一片惨败。
而香港的传统武术界,却在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一大批武术明星的影视表演下,重新获得了生机。
比起自由搏击,年轻人更愿意去学样式花哨,打起来漂亮的传统武术。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香港拳击总会主席坤青推动拍摄了这样一部片子,意在年轻人之中大力宣传自由搏击之术,争取沧海拾明珠,多发掘一些搏击人才。
如果按照历史发展,这部《拳王》投资100万的片子,最后的票房只有168万。但却获得了台湾第28界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四项提名,获得了香港第11界金像奖最佳新人提名。
也算是有失有得吧。
陈卓把整部电影《拳王》完整的看完之后的感觉就是,剧情很真实、打斗很精彩、故事很混乱、结局很平淡。特别是故事采用了双主角的模式。
什么都想讲的后果就是,什么都没讲透讲深。
这也许是这部片子票房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再精彩的打斗,如果没有剧情作为骨架支撑,也只会散落在地,成为一摊看起来很美,却扶不上墙的烂泥。
陈卓摸了摸下巴,自己得做点什么。
于是他赶紧给施南生打了个电话。
“南姐,我是阿卓,是这样,今天洪锦宝带着德宝公司的人来找我,想要我拍一部关于自由搏击的电影,我演男主角。我告诉他们说,我原则同意,但具体细节由你帮我谈。报酬倒是其次,我不在乎。但请南姐一定要先看到他们的剧本。甚至要到剧本的建议权,并告诉他们,现在武术界和自由搏击界的争论很大,我一个学武术的去拍自由搏击电影,是会被骂叛徒的,我付出很多。所以一定要拥有剧本的建议权,否则免谈!”
陈卓这就是在胡诌了,香港或许还注重拳馆门派师徒传承。但大陆早就放开门户之见,武术全国体育化了,陈卓本人也是在体校学的武术,根本不存在玩自由搏击会被老师骂的情况。
“阿卓,你对电影剧情有什么疑虑吗?”施南生也听出了陈卓的顾虑。
“我从小道消息得知,这部电影准备采用双主角。我觉得这是取死之道。”
“嗯,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会替你把关的。”
施南生挂掉电话,双手叠放在下巴下面,她和徐客早就觉得陈卓这样的年轻人将来会出人头地,所以早早的签下,也算是为公司做人才储备。但她没有想到,陈卓的机会来的会这么早。
在她思索的时候,洪锦宝和刘国昌也开车到了九龙大厦,到了十楼进了电影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