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篷中的窃窃私语还在继续。</p>
在这种天下变局当中,每一个掌握着威权的大人物都会有所诉求,只不过突厥人的政治模式决定了他们的声音更为杂乱。</p>
东西两个小可汗都在标定着自己的位置,同时他们的下属其实也面临着选择。</p>
比如说阿史那多闻,在面对王庭和唐军的双重压力的时候,他最可以倚重并信任的反而不是自己所属的突厥诸部,而是契丹,奚部等东北部族。</p>
所以南室韦二十余部来归,才会让他那么高兴,因为这是一支突厥王庭无法影响到了力量,独属于东方汗的福利。</p>
就像西域诸国之于西方汗那样,是他们摆脱王庭束缚的权力源泉。</p>
如果阿史那多闻能攻取辽东城,那么他的权势便可以辐射到整个东北地区,将诸多的东北部族理所当然的纳入麾下,成为当世的东北王。</p>
这和当年扶余人南下的时候相似,甚至可以在之后建立国家,从突厥分裂出去……</p>
这确实是一场一百多年以来最大的变局。</p>
统治草原许久的突厥汗国再次有了内讧的迹象,立国数百年的高句丽衰弱了下去,南边的朝代更迭更是让人眼花缭乱,谁也不知道平定了诸侯后的大唐能够维持多久。</p>
就像郑从师所言,也许过上几年大唐皇帝就被人给杀了,因为几百年来,中原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分分合合的让人们很难对他们产生过多的期待。</p>
如此变局之下,即便是像阿史那多闻这样掌握着威权的大人物,其实也如蝼蚁一般,不定什么时候便会淹没在旋涡之中。</p>
………………</p>
只是以郑从师的眼界和才能,并不能清晰的把握住时代的脉搏。</p>
比如说没过两天,南边来的使者便来到了阿史那多闻的汗帐所在,除了带来了大唐皇帝殷切的问候之外,还与阿史那多闻进行了一番友好的交谈。</p>
在郑从师口中饱含敌意的大唐,好像并不是那么令人憎恶。</p>
他们向阿史那多闻申明友好之意,更让人意外的是他们在阿史那多闻面前愤慨的说起了高句丽人的种种不是。</p>
并向阿史那多闻提出了一个突厥人从来没有想过的提议,南北夹击高句丽,而且他们已经付诸于行动。</p>
深有城府的阿史那多闻懵了,突厥贵族也觉得很玄幻。</p>
但这无疑是一个让阿史那多闻极为心动的提议,可是在大家议论过后,让人担心的地方实在不少。</p>
一个就是唐军陈兵于河北,依旧没有什么撤军的意思,显然诚意不足。</p>
二来是突厥王庭的反应,阿史那多闻一旦起兵,便是违抗了王庭汗令,后果会很难预料,到了那个时候,自动送上把柄的东方汗,也许会受到王庭大军和唐军的围攻。</p>
使者等突厥人缓了缓才适时送上一颗定心丸,向阿史那多闻讨要营州,并向阿史那多闻保证,大军很快便会撤出河北,只留下一些必要的军兵驻守于长城上的各处要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