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0章上元(1 / 2)

北雄 河边草 0 字 2021-12-20

 “这人可真多……”

李义琛兄弟行在朱雀大街之上,都被冻的缩手缩脚,兴致却是不减分毫。

长安的上元夜,他们期盼已久。

这一晚的开头也是不负所望,只是傍晚来临的时候,朱雀大街上便已热闹了起来,人们不惧严寒,摩肩擦踵,扶老携幼,皆向城北而行。

足可谓是万人空巷……

李义琛看着身边的人流,就感慨的道了一声,“长安的上元灯会才只三年,就已有如此盛况,不愧是京师啊。”

李上德摇头晃脑,“听说当年炀帝在东都举办上元灯会,十里长台,彻夜歌舞不休,和那时比起来,这应该还算不得什么。”

李义琰看不得他作怪,举手拍了他一下,“莫要胡说。”

…………

三个土包子从夏天入京参考,开始时是急着找寻住处,后来一门心思的备考,等有了着落也到了冬天,哪哪都没去转过。

现在赶上了上元灯会,瞅着寒风之中人流如织的街道,这瞅瞅那看看,是满眼的新奇。

三兄弟现在都拜入了孔颖达门下,不是之前那种无名之辈,算是有了来历。

李义琛是明法科进士,一直在长安县各曹实习,之后明显是要去地方为官。

李义琰考的是明经二等,放榜的时候很是得意了一阵,可不久便知道世道不同了,明经进士好像没那么金贵,连杏林宴上都坐不到头里。

事实也证明明经进士不能得朝廷看重,他实习的地方听着倒是挺好,宫中的观文殿,可却不涉实务,专心学术的话也许还能有所造就,仕途上可就不好说了。

他们两个人脚下还都悬着,反而是没考上的李上德先有了着落。

他受到了长安海事学院的延请,到那边当了个教授。

半官不官,半民不民,却也遂了他的心愿,可以在长安立足,不用再回到家乡去了。

这一下李义琛也就动了心思,想要回到河北为官,就近能照顾一下长辈。

…………

兄弟三人都有了俸禄,还有老师周济,手头宽松了许多,却也没离开之前的小院,他们在等职位定下来,再重寻居处。

从城南一路顶风晃到皇城,兄弟三个都被冻的脸青唇白,鼻涕流了老长。

李上德嘴闲不住,身上哆嗦着一直在埋怨长安的街道太过长阔,要是长安城能小点就好了。

那两位习惯性的就当没听见,身上再冷也拿着读书人的架子,摆出一副安步当车的模样,浏览着长安冬季的街道民宅。

朱雀大街两边住的大多都是长安富贵人家,长长的围墙里面,往往能看到冒出头来的楼阁,他们时不时的打量一番,和家乡的民居做着对比之余,也想看看书中是不是有着颜如玉。

比如说那些阁楼之上能有个人儿出来,只远远对望,便能默契于心,来个一见钟情什么的。

不过他们明显想多了,那里都是门窗紧闭,连个灯火都少见,更不用说有佳人出来散心了,倒是人流之中杂着些女子,若是他们有心的话,说不定还能有点机会。

只是那种才子佳人的故事就不用指望,大户人家的女儿,坐的都是马车,才不会看你个两条腿走路的家伙一眼。

如今来到长安的人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几乎都满怀憧憬,很多年以来,就算被胡人所占据,或者是长安变成了大兴城,但这些都不能削弱长安的地位。

它一直是这世上最伟大的城市,唯一能与它比肩的便只有东都洛阳。

长安的历史积淀已然足够,它代表的已不单单是一座城池那么简单,早已成为中原文明的一个符号,在历史长河中璀璨生辉。

文明不断付予这座雄城非同一般的意义,也许有人能够摧毁这座城池,但却无法抹去它所代表的东西。

…………

三兄弟到时,朱雀门还没有打开,门前聚集的长安百姓越来越多。

之前已经成功举办了两次灯会,官府越来越有经验。

为了不让百姓冻坏了,便在朱雀门左近燃起了几堆篝火,任凭百姓围拢取暖,如此为民之举,立时赢得无数好评。

李义琛领着两个弟弟也找了一处,围在篝火旁边的人已经很多,但周围的人看他们兄弟气度不凡,便把他们让了进去。

这就是长安人的素质,当然也可以看做是长安人智慧的体现。

长安是贵族聚集的地方,连普通百姓也要带眼识人,礼貌一些于人于己都是好事。

而且战乱平息有几年了,长安城中的人们生活越来越是安定,承平时节一旦到来,人们自觉不自觉的就会注重礼仪。

管老人家是真没说错,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的素质那是需要物质生活作为支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