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色令智昏
话说原绞杀,各势力图穷匕见,互相如同犬牙交错,胜负只在一线之间。在纷纷乱局之,洛阳忽然传来令天下震动的消息,愚蠢又野心勃勃的袁术袁公路,竟然第一个称了帝。
原各家这一下瞬间炸了锅,虽然都在为了地盘打生打死,但说到底都还自称汉臣,当初董卓擅自废立,还引来联军讨伐,如今袁术更进一步,直接称帝,汉家天下,怎容此姓袁
此刻,又一个对灭曹不利的消息传来,曹孟德手段高超,手下名将如云,速战速决打破北海,孔融被迫投降,又兵四出,干净利索的灭了各地人马,统一了整个青州。太史慈的老娘所在的东莱黄县,也被曹洪带兵击破。太史慈闻信大惊之下,急切又攻不下荀彧所在的任城,自感无计可施,遂来到陈龙所在的后军与龙军师商议。
太史慈见到龙珠,行了军下之礼,面带忧色,张口欲言又止。陈龙当然明白太史慈内心焦虑,拿出一封书信,交给太史慈观看。
太史慈打开书信,见落款写着若,大讶道:“大军师,这是荀彧的信”见陈龙点头,太史慈忙展开细看,只见信写道:“黑山龙军师如唔:大汉江山,自高祖斩白蛇起义,已厉四百余年矣。人言高祖善谋,目光高远,不辞辛劳,知人善任,方有大汉四百年江山稳固。”
太史慈看到此处,不由心一滞。他本也是汉臣,自小老娘也叫他忠君爱国,养成一身武艺,只为报效大汉朝。谁料天意使然,汉皇无道,群雄并起,才有江山割裂,百姓倒悬。陈龙在旁边,见太史慈被荀彧几句话说的面色悲凉,心感慨。叹道:“都说荀若忠于大汉,今日方信。若并非助曹,而是错误相信曹孟德能够拨乱反正,拯救大汉朝啊。”一句话,说的旁边的太史慈、郭嘉、周不疑都起了心事,一个个若有所思。
汉高祖起于草莽之间,从一个小小的亭长,成长为万里江山的主人,其成功之道,在于用人不疑、知人善任、为人大度、知错改、从善如流。刘邦能击败不可一世的项羽,立起大汉朝,凸显了当时众将人心。
而在大汉立朝之后,在当时的政治格局,存在着两大势力,一是以吕后为首的“后党”,主要成员是吕姓外戚;二是以萧何为首的“相党”,主要成员为朝大臣。这两派在刘邦的调停下,始终处于平衡状态,谁也强不过谁,所以大家都要听皇帝的话。
可是如果新任皇帝处理不好两派平衡,让其一派坐大的话,那么汉室江山很危险。刘邦的高明之处,即使在死后也做到了让两派平衡。
刘邦算是国皇帝最坦然接受死亡的人。他在一次镇压判乱受了箭伤,从此之后病情反反复复的总不好。吕后为他请了一个外科圣手,他把医生赶了出去,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刘邦临死,还留下两句重要的遗言,一是国以永存,施及苗裔。意思是只要汉室江山还存在,要永远善待大臣们的子孙后代。另一句是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意思是不姓刘不能封王,不立大功不能封侯。
这两项相当于遗嘱的誓言,从根本杜绝了两党篡权夺位的可能性。汉初两党相互制衡,谁先称王会成为被攻击的对象。所以这份遗嘱立的相当巧妙。
在刘邦死后不久,吕后坐不住了,她刚准备拿下最高权力,忽然发现刘邦生前已经针对她做出种种安排。陈平和灌婴在荥阳有大军十万虎视眈眈,樊哙和周勃在燕代两地还有二十万大军,随时可以支援长安。吕家掌控的军队,不可能他们更快更强。
吕后想想没敢动手,只能继续按照刘邦的布置,先后让曹参、王陵和高平做丞相,周勃做太尉。但分封大臣这种事,怎么能少得了吕家人?于是吕后一意孤行的封了他们吕家子弟十几人为王。但吕后却忽略了,吕家除了她自己之外,再没有什么杰出的政治人物。所以在吕后死后,吕氏与刘氏宗亲和大臣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齐王刘襄首先发难,高平和周勃在朝廷内立刻响应,分分钟灭了吕氏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