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文明(求支持,求月票)(2 / 2)

大明铁骨 无语的命运 7118 字 2019-06-04

而损失惨重的奥斯曼帝国只是暂时的失去了地中海的海上霸权。之后土耳其人只用了一冬季便重建了舰队,而且舰船数量比战前还有增加。战争并没有摧毁土耳其人的舰队,反而让土耳其人的舰队变得更加强大了。

现在土耳其人的舰队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对此,安帕利这个曾经游历半个欧洲的神父,从不曾怀疑过。即便是英国、西班牙、罗马教廷、荷兰等国都拥有庞大的舰队,但单个国家却都不能够与土耳其人相比。他们都不是土耳其人的对手。除非他们联起手来,但是这显然并不现实,毕竟,基督徒之间的战争从未曾停止过。

然而,当他在海州的海军基地中,目睹了数以百计的战舰,尤其是看到十数艘体形雄壮的战列舰时,安帕利对自己之前的看法产生了动摇。

“或许,他们才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

想到这一路上,目睹的明国的舰队。安帕利又喃喃道。

“他们还拥有那么多的属国,只要集结起那些国家的舰队,也许就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了。”

“只需要皇帝的一张圣旨!”

朱允和用流利的科普特语对安帕利说道。

“只要有皇帝的圣旨,所有的封国,都会集结起他们的舰队,我们甚至不需要出动自己的主力舰队,就可以拥有超过欧洲各国总和的海上力量!”

站在安帕利神父的身边,朱允和的神情显得有些得意。作为军正司少有的几个能够熟练掌握科普特语的军正,他负责接待亚历山大一行人。

这一路上,按照军正丞的要求,他尽情的用大明力量打击着这些远道而来的访客,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到了大明的强大。

“哦,”

安帕利愕然点点头。

“只需要一道圣旨?”

觉察到安帕利神情中不自然,朱允和又说道。

“不过,陛下是不会下达这样的圣旨的,除非大明或者某个属国遭到某敌国的入侵,否则,大明朝廷绝不会干涉各封国……”

先解释了一下母国与封国的权力,最后朱允和告诉安帕利。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到图书馆看一下皇明分封法,母国与封国的权力都罗列的非常清楚。”

在他解释之余,安帕利则在心里暗自寻思道。

那么埃及呢?

当埃及请求一个大明皇子到埃及出任埃及的国王时,埃及与大明又是什么关系呢?

是大明的封国吗?

还是一个自主的国家?

尽管教会上层已经作出了决定,但是对于与明国之间的关系,他们仍然没有达成共识,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到那么多。

尽管,他们已经决定将苏伊士以西奈半岛割让给明国。以借助明国的力量保护自身。可是,现在,随着对明国的了解,亚历山大和安帕利等人却不知道应该如何选择。

“我们是邀请一个皇子到埃及作为我们的国王,而是请求明国册封埃及,所以,我觉得,未来的埃及与明国之间,应该是平等的。”

不等大卫说完,亚当就嘲讽道。

“平等?大人与小孩之间会有平等吗?埃及用什么与明国平等?不要忘了,离开明国,我们甚至都不可能抵抗那些埃及人的反抗,更不要说还有土耳其人了!”

“我们不是把西奈半岛和苏伊士都割让给他们了吗?”

大卫看着亚当说道。

“他们要在苏伊士修建运河,自然会派驻军队,甚至不需要我们请求,他们就会为我们阻挡土耳其人……”

他们之所以相信大明会全力支持科普特人。就是因为大明希望在那里修建一条运河,一条通往地中海的运河。

而科普特人之所以愿意将运河的土地割让给明朝。也是想借明朝的力量保护自己。双方完全是互取所需。

“如果土耳其人认同他们的占据呢?我的朋友,到时候,谁会帮助科普特人?一个明国的国王?他随时都可以离开开罗,至于明国,他为什么要为不是自己属国的国家与土耳其人发生冲突?”

“那你的意思是什么呢?难道是我们摆脱了土耳其人,还要再被明国人统治吗?”

“不是被他们统治,而是作为明国的属国,我们请求皇帝的册封,而不是向皇帝索要一个皇子,上帝可以做证,就现在所了解到的一切,我相信,即便是埃及被明国统治,也远好过被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奴役!”

亚当的语气显得有些激动,他已经完全被大明所吸引。相比于大明,奥斯曼土耳其完全就是一个野蛮的国度。

“至少,大明是文明的,你们觉得呢?”

文明人。在过去,他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文明。也就是再来到大明之后,他们才终于意识到什么是文明。

中的一些人甚至开始向往着这种文明。尽管这种文明和他们所熟知的文明没有任何联系。可是文明与文明之间总有期共同之处。也是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

“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愿意和文明人打交道,而不是那些野蛮人,那些野蛮人,他们会干什么的,他们除了摧毁什么都不会干。他们摧毁了我们的河渠,让我们的土地陷入了灾荒。我们的民众陷入了饥饿。当我们所有人都沦为了奴隶。这就是他们给我们所带来的。”

看着那些朋友们,亚当继续说道。

“我不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但是我很清楚。我和每一个科普特人都不应该再做他们的奴隶。不应该在被野蛮人那样统治下去。如果要去打交道的话,我们更愿意去和文明人打交道,至少文明人的统治只是统治,而不是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