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八十三章 大制造(2 / 2)

第一秩序已经顺利进入造舰阶段,第一舰队不久之后就会成型。

然后就是舰队试航,群舰定型,舰队级模板复制。

估测,再过三个月,第二舰队就开始制造。

以两个月诞生一支舰队为周期,在G星人兵临城下时,第一秩序的第四舰队能加入战斗序列。

第一秩序的舰队是120艘为一个团体,主力战舰的比例高达总舰艇的一半,剩下60艘,有40艘被驱逐舰占位,余下的20艘是其他舰船,包括7艘无人机母舰。

不过母舰很难达到SC宇宙时黄蜂无人机母舰的水平,投放量也就300,并且整体性能也差了不少。

好在相比于黄蜂无人机,新一代的军舰鸟无人机性能更优。大气层内能跑出15马赫的巡航速度,可以说相当了不起了。已经是现阶段工业等级造物的极致体现。

名将级驱逐舰,舰长337,全宽82,全高76,相当于将飞行甲板剁窄了的福特级航母,当然,舰身要更饱满些。

这些驱逐舰前端有一个三联装的电浆脉冲炮,就相当于伯克级驱逐舰前甲板的MK-45五英寸54倍径舰炮。

近防主要靠密集阵激光系统,如果G星人还是用超级战舰里的那种抛酒瓶般的投射炮,那么一枚都没机会落下来,哪怕是最大的那艘全弹齐发。

而作为驱逐舰,鱼雷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或者受导弹也行,这种鱼雷已经跟无人机没多少差别了,聪明,灵活,射程也极远,它们是驱逐舰完成其角色扮演的有力保障。

另外,名将级驱逐舰作为太空战舰,没有舰载机反潜系统,但有磁力浮游盾系统。

简单的说,在舰船中后部,设有相关的设备单元,能发射专门的浮游盾,这个盾作为能量载体,能够生成一面能量护盾。

这个护盾可以有效的抵抗能量和实弹兵器的打击,具体就要看对方兵器的攻击强度了。

而驱逐舰弄这么个护盾体系出来,与其说是保护自己,不如说是为主力舰船挡枪,比如补给舰,维修舰,无人机母舰,这都是贵重的,却又基本只能挨揍的单位,而主力炮舰的价值也远高于驱逐舰,毕竟中子光束炮代表大量纳米虫投入的黑科技,等离子炮也价值不菲,而驱逐舰上就没什么值钱货色了,浮游盾算一个,因为那个盾是运用纳米虫的,现阶段的工业等级造不出来。

所谓打仗就是打经济,亏本的仗几场打过来就得光屁股跳楼,因此舰队各舰的分工也是如此现实。驱逐舰兼职护卫舰功能,要有驱赶的能力,还得有关键时刻为主力舰卖命的觉悟。

其他也就没什么了。第一秩序的舰队结构算得上简约明了。并且无人机母舰可不是舰队的主力。

军舰鸟虽然续航能力也有所增加,但在太空中,它仍旧属于以护航为主的近战单位,而它在太空中虽然能飙到20马赫的巡航速度,但相较而言,在太空中这速度一点都不惊艳。

当然理论上它能通过不断的喷进加速更快一些,但这个周期就太长了,它也因之失去了灵活性,同时总航程也限定了它的最大加速可能。总之就是一味的飚速度,是以应用性丧失为代价的。这是它天生的局限性,没有办法解决。

就赵文睿目前总结,太空站的最小单位,应该是艇,一百多米长的那种,作为一个武器平台,除了比较占地方的动力系统,也能搭载点东西。再小就真不行了,跑不远,没速度爆发,武器威力也不行,没什么卵用。

而就像星球大战中的那种,无论是钛战机,还是X战机,都是吹牛比,就你那小身板上搭载的供能功率,射出的激光也能对以公里为长度单位的巨舰造成莫大的伤害?巨舰的装甲是一层纸?还是能量护盾是摆设?

只能说,那些产物,都是受时代束缚,二战后舰载机的地位高的飘起,人们也就将舰载机是舰队最重长拳,能左右敌方舰队的生死的认知作为常识,连太空时代都被加以延伸。

殊不知如果太空战机真那么牛,同级的技术用在星舰上又是个什么效果?何必有你?难道输出功率相当而微型化技术就那么廉价?

当赵文睿的第一舰队开始试航和定型的时候,联盟也在为他们的新玩具出炉而欣喜振奋。

空天战机,使用了等离子喷射引擎。

而等离子喷射引擎的出现,意味着传统运载火箭时代的结束。

等离子喷射引擎,跟可控核聚变是一个体系。可控核聚变的主要达成方式,分为激光束缚,电磁束缚。

赵文睿给的技术,自然是电磁束缚。因为核电技术转换的成熟,使得电磁可以来自核聚变本身。

而等离子,说白了就是核聚变的一种展现,就是核爆的那个大火球。

同样在经过约束后,变得可控而使其定向喷射,就是等离子喷射引擎的原理。

所以它与可控核聚变紧密连接,反应堆产生能量后,几乎直接就用于喷射推进。而这样的一个动力系统,自然不需要什么氧气介入,并且足够强力。

而这个系统,就连第一秩序最初制造的大气内外运输船都在用,可见也是比较有活力的一种。

事实上,不断的升级改进这个系统,他完全可以跟曲率引擎,甚至跃迁引擎搭配着用。

当从星际远航状态切换出来后,就靠等离子喷进推进。这个方案对于星舰来首是可行的,尤其是初级星际航行体系,很常见。

毕竟利益推动,是一切技术发展的根本。追逐利益就势必涉及成本,而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改良晋升前景不错的等离子推进技术,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都会是高性价比的代名词。

联盟也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个技术在太阳系内文明时代都是够用的,才乐成这样,毕竟现在理论上已经掌握了进军太空时代的钥匙。

当然,空天战机的出现,不仅仅代表这动力系统上的大飞跃,还代表着材料学上的大进步。等离子推进器即便有电磁约束,温度依旧很高,耐火砖肯定是扛不住,需要耐高温材料。

而且不是一般的耐高温,得是超导耐高温,在耐的同时,还有迅速低阻力倒能的特性,才能更耐。

导出去的能量自然不会浪费,而是转化成电能、机械能什么的。

所以这个材料工艺的进步对很多人而言也是梦幻级的。超温超导啊,多么高大上的概念。

其实其他很牛的技术还有不少,比如说抗载荷的问题。

无人机确实是有人战机时代的终结者,但前提得是AI技术的高度发达,而AI技术又是建立在计算机体系上的。

对于这方面的技术,赵文睿在给予时是相对谨慎的。给出的技术级别比全面回忆中的联邦相关技术还要低一些。

况且无人机技术能够牛起来的另一个原因是足够的飞行数据,各类参数。赵文睿并不打算将自己这方面的数据库给联盟,哪怕是删减版的也不会。

所以联盟虽然有了建立无人机体系的基础,但没办法一蹴而就,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当然还有算法。

另外就是涉及通讯体系。无人机与类似预警机的中枢体系(一般是由无人机母舰扮演)的通讯联结,有着更高的要求。

这方面的技术,赵文睿没有给予度比较低,就是相对更成熟的电子通讯技术,以及光子通讯技术。

这方面他其实只有一套拿的出手的技术体系,那就是给予量子纠缠效应的通讯体系。

虽然他知道以人类科技的发展脉络和惯性,有很大概率走上这条路。但他还是固执的认为,他给和人家发现是两个概念。潜意识里,他不想过早的为这个世界的人类指明量子通讯是一条康庄大道。

他本人得到这个技术体系不算有多难,但他还是不想别人也像他一般幸运,哪怕只是较为初级的,也不行。

联盟的空天战机是有人的,抗载荷问题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解决,一个是装备,更棒的抗载荷飞行服,能有效的降低载荷压迫。

再一个就是通过注射药物,以内外尽可能达成平衡的方式,来抵消载荷的压迫。这个办法会对各器官造成一定的负担,包括颅压增大等等,所以飞行员身体素质要好,也不能瞎几把用,以免吹爆自己。

看航天飞机,脱离地球引力,对人而言,负担似乎也没有那么玄乎,可实际上的问题在于,航天飞机是有足够的距离匀速加速的,而空天战机因为作战要求,更需要爆发式的加减速,那就不是简单的推背感了。

总之,来回穿梭于大气层内外,听起来很美妙,甚至浪漫,但实际上是个相当作死的操作。需要注入的事项很多,比如进入大气层时的切角等等,稍不注意就成流星了,在加上作战期间往往需要承受来自敌人的各种压力和干扰,难度就更大了,所以开空天战机的,绝对是作死小能手。

以赵文睿的能力和拥有的技术,他都不乐意干这一行,怕死。

但人类现在需要无畏敢死的勇士,并且在联盟各国的号召下,技术、素质双过硬的志愿者很快就超额了。

看着那一张张激动兴奋的面容,赵文睿深深感受到了那句话的正确性:拥有的越多,就越怕死。

关于觉悟方面,这些人表现出来的高度,也是让赵文睿感到羞愧的。所以他又赠送了联盟一个小技术,算是为时代英雄们点个赞。

这个技术解决了在超高速下投弹的问题。虽然只是类似于红点瞄准技术般,有那么点脑筋急转弯味道的一项技术,却也是融会贯通后,反复应用才能灵机一闪,脑洞出来的那种,所以靠正常流程诞生也不那么容易,但确实很使用。

至此,联盟的生产链开始疯狂开动,他们的打算,希望能在G星人到来前,造他个1万多架空天战机出来。冲上轨道主动跟G星人干,尽可能的遏制G星人对各国核心工业区、人口密集区、种植区发起大规模打击。

而除了空天战舰,他们自然也是想早些大家伙的,不过要想实现这个构想,技术难度明显提升了一个大档次,而赵文睿并没有将反重力技术授予他们。

反重力技术,也不是联盟现在的工业等级所能搞定。

所以联盟奔着从实际出发,莫要好高骛远的原则,准备弄点太空舰船,没指望进入大气层作战的那种。

主要是没多少时间了,而太空舰船只是实现单一功能的话,没想象中那么难,主要就是建立一个不错的火力平台,然后推进器加姿势制御喷嘴。

甚至有人提出,干脆再简单点,绕地轨道炮台,亿万炮塔,亿万荣光,导弹什么的使劲的堆。

智库帮着一齐推演了下,觉得这个策略貌似还行。

如果这么搞,联盟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对太空轨道的物资投放量上就行。

而各个工业链则疯狂生产适合的兵器,至于平台本身,钢铁架子,弄点姿势制御喷嘴,弄个操作舱,弄几块模块装甲,也就可以了。

甚至有人提出装甲这种玩意,实心实意的,太拽份量,干脆就不要了,这样同等的运送量,可以形成更庞大的规模。

反正就算有装甲,多半也没什么卵用,因为结构就不行,太过简陋,即使不会一炮化灰,炮也不能用了,导弹也不能射了,那要他何用?索性就靠数量了。

只要这种轨道炮台+空天战机扛的住,那么地球就能源源不断的送更多的上来,时间可以说是站在人类一边的。

当然,空战、海战、地面战也必须要做准备。毕竟G星人有2万艘舰船,并且是从全球各个角度发动进攻,肯定有能冲进来的,或者说多半会在舰队的掩护下,将类似斥候舰对的那种登陆舰投放下来。到时候就会是真正的立体战争。

说到这个,联盟很自然的又派人跑来找赵文睿,问赵文睿有没有破解G星人能量屏罩的技术。那个技术是在是太BUG了,人类就算有战力优势,也不太容易发挥的出来。

赵文睿表示这个不算难,到时候你们可以向第一秩序申请,我们用可控核蘑菇轰击,它的能量屏罩多半会过载,届时你们就可以冲进去一堆,那么对方继续激活屏障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联盟代表回去复述,联盟高层觉得这确实是个办法,相应的,他们也想到了一些其他的战术,主要还是关于制轨战的。

有人表示,我们可以在核武的性质上做文章,反正已经有EMP攻击为主的核武了,能不能强化一下,形成更大范围和更强力的释放,从而给敌人的大舰队的通讯等方面造成干扰。

大数量的部队最怕的就是指挥能力下降,兵找不到将,将也找不到兵。所以即便我们也会波及,也绝对是它们更亏。

一番商讨后,联盟觉得这个方案可以有。毕竟现在成熟版的可控核聚变技术都掌握了。而具体可控是利用电磁做到的,这意味着对于电磁的理解与应用已经到了一个远超过去的新阶段。那么EMP攻击提升档次不是合情合理的吗?

你们大舰队过来,老子就给你们吹假太阳风,各种辐射,各种高等带点粒子,电磁力,充斥整个空域,你们的大舰队能不受影响?所以这招还是挺不错的。

而炮台的炮,同样因为电磁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材料学的大提升,轨道炮已然成熟了。

而轨道炮+电磁约束可控核聚变的动力源,也是非常的搭呀!所以这个炮还是比较给力的,如果G星人的舰船普遍就是斥候舰队的那种防御水平,一炮射穿都是有可能的,毕竟太空中几乎没什么阻力,轨道炮的威力衰减很慢。

再然后,说说导弹。

太空中的距离尺度远不是大气层内所能比的。

所以联盟专家一再考虑,导弹怕是也得上等离子喷射引擎,再说对舰,还尽是些长度超过1000米的大舰,尺寸小了威力也不足,怎么都得巡航导弹那个级别吧?甚至洲际导弹级别也完全是可以的。

既然如此,等离子喷射引擎也就不算浪费了,也别说什么导弹了,就当大型太空鱼雷用了。

这些太空鱼雷完全可以远远的就发射,然后通过等离子喷射引擎的不断加速,达到一个极高速度,也很适合正面打击舰队,前面的舰船错过了可以攻击后面的,反正G星人的大舰队也是有纵深的。

至于照准引导,实际上人类固有的射电望远镜的那一套就完全可以使用,现在有了更好的相关技术,远距离瞄准自然没问题。或许还可以借鉴当年米格29的头盔瞄准技术,只要眼睛能盯住,太空鱼雷就始终处于锁定状态。

总的来说,由于技术的大进步,联盟的人也是脑洞大开,各种思路全来了,而最后汇总的核心理念就是,可控核聚变设备和等离子推进引擎的数量,决定一切,所以,疯狂的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