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惊讶(2 / 2)

只有烧制出能耐高温一千四百度的耐火砖,才能继续下一步的计划。

一个烧砖的窑,并不会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而且刘小留在农庄专门替裴格安掩护,没有人会注意到她的存在。

六月二十,王溥与另五个老师,早上七点就来了东宫。

每一天的上午,将会学习一个半时辰,从中午开始,就不用学习,是赵德昭的应酬时间。

第一天上课,王溥并没有一开始就开始上课,而是给了赵德昭一份学习计划,其实就跟后世的课程表差不多。

宋初的皇帝不用学经,学儒,但是需要学习的也不仅仅是历史,还有天文星相、风水占卜、祭祀规制、外交策略、管理方针……

如何经营管理好一个文武百官兼备的精英团队,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规模型古代公司,如何处理好与周边部族、国家的关系……中国古代储君要学得东西太多了!

所以,虽然以王溥为首教赵德昭学史,但仍然需要一个庞大的智囊团队来教他。

发现这里面没有他的蒙师许世,赵德昭暗地里松了口气。

许世是赵德昭以前的蒙学老师,负责叫赵德昭识字,以及经文基础。

他对赵德昭太熟,而赵德昭现在字迹大变,是瞒不过他的。

没有他,也就省了赵德昭解释的功夫。

既然是正式学习,当然是在正殿的偏殿,而不是后殿的偏殿。

这里虽然是偏殿,但是面积庞大,打开前后门窗,里面还挺凉快。

赵德昭坐在上首的罗汉床上,面前摆了一个大案几,几个老师分别给了他一套测试基础水平的考卷。

这种私教,老师必须一开始要知道学生的水平,然后因材施教。

这里面的许多知识对赵德昭来说易如反掌,可是他也不能表现出来。

就好比天文地理,以前是没有人教他的,他不可能上来就给钦天监的老师上一堂课。

所以哪怕他比这个老师懂的更多,也必须要藏拙。

还有祭祀礼仪,这些以前也没有人系统性地教他,所以他哪怕明知道宋初的祭祀礼仪跟明朝无法相比,也不能出来跟礼部的人说我比你懂的更多。

不过,在历史方面,他还是适当地表现出来了一些天分,不能让王溥将他当一张白纸看待。

历代社会精英的教育,史书是必修科目。

为什么从古至今的社会精英要像苦行僧一样天天读史书?特别是皇帝,别的都可以不学,历史必须要学。

以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历史是所有祖辈经验的总和。

史书里有无穷无尽的案例库,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洞察力,能看透事物的本质,看清人性的纠结,看准经济的规律,在一个纷繁变化的世界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古代人接受信息的途径有限,更没有地球村的概念,一个国家发生的事情,甚至要过几十年才会被人熟知。

通过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就是最省事的方法。

所以皇子学历史,可不仅仅是记得时间,地点,人物。

而是需要从一件事上,分析出本质才能算过关。

真正的大牛,从历史中关注借鉴的是历史人物在风起云涌、变化莫测的形势里做决断的方法与魄力,并从中学习如何洞察世界,制定规则。

古代的皇帝教育,历史是最主要的,没有经过这个教育阶段的皇子,连如何当一个好皇帝都不知道。

从唐宋开始发展起来的经筵,虽然成为儒家发育的温床,但是在增长皇帝见识方面,的确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当然,后期不讲史,只讲经,那是完全的偏科了。

除了王溥这个太子太保,其他几个老师虽然官职不高,但是都是各个衙门挑选出来的精英,最少在他们擅长的方面,有一定的权威。

而他们看到赵德昭的字,立即就惊为天人。

拿着赵德昭的字,一个个再也舍不得放下。

“日新,你何时练出这一手字?”

赵德昭微微一笑:“以前字迹狼狈,最近却是开了窍,发明了这一手丑书。”

赵德昭的字在明朝就很出名,但大部分人都能接受,因为当时的新宋体,瘦金体已经面世几百年了。

他的字体跟宋徽宗有些像,没有他的规整,却更有自己的风格,被赵德昭自谦为丑书。

但在这宋初的时代,他就变成了自创字体的一代大家。

一时之间,所有人甚至忘记在考试,转而欣赏起了赵德昭的字。

(用了两天理清了思路,明天凌晨恢复正常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