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节 酷刑(1 / 2)

全球三国 比萨饼 7659 字 2019-09-28

 地记者,往贵霜寻找新闻。

《时代》甚为出名,总编辑蔡做过尚书,离任后,当了帝国大学的山长,做总编辑是他的副业,他的女儿现为帝国的第一皇后。因此刚相到得贵霜,是一路绿灯,大家不敢开罪于他,配合他的工作,结果他收获极大,稿件源源不断发回国内本土。

当时陆逊遇刺,帝大开杀戒,他也在场,杀得血花飘飞,空前混乱。刚相则象猴子也似,喜得他搔头挠耳,当场就在杀场摸出本子来记,一记一大堆。

接着,他跟上大队,去贾拉拉巴德城里记叙帝屠城之事。

新闻满天飞,就怕你忙不过来!

随后他听闻勇敢的夫人的故事,遂去采访,做了个专题报道,他问乌瑞米拉夫人道:“尊敬的夫人,你这么能说会道,是你的老爷教你的吗?”

乌瑞米拉腼腆地道:“有一部分是,但主要是我在入籍时,按规定,进行了一些学习,我知晓了应该怎么做,比如说‘有事情,找警察’,现在军管,我就知道要找警备司令部……”

刚相猛醒,帝国极为阳光,十分四海。皇帝话哉让子民们知道一切他们能够知道的事,子民很清楚他们的权利、义务。知道应该怎么样去维护自己地权利,保护自己的利益。

采访过乌瑞米拉,有人来通知他道:“刺杀总督大人的刺客被捉住了!”

不错,确实被捉住了。

刺客是帕坦人(普什图族)酋长之子伊坦默尔,就叫做上得山多终遇虎,他的身手异常好,跨下马匹是绝世好马,要是一般人去追他。绝对是望尘莫及。

然而,这次张辽亲自去捉他。

张辽的马,说起来,也和伊坦默尔的马不分上下,可是人家张辽进行远征,这样的马有上三匹之多!

伊坦默尔大意了。他想的是不可能有这么多地好马,没想到帝国皇帝是做什么的?专做种马生意,如此的马实在不少。结果,全力追出一百里,张辽换了三次马,就追上了伊坦默尔。

一番格斗,伊坦默尔被俘,关到了警备司令部。

这可是大新闻,刚相兴冲冲地跑去参观采访。

人被锁在柱子上,脸上有擦痕。那是掉下马时弄的。

由于有记者来,因此没有上刑。伊坦默尔显得羁傲不驯,头翘得老高。

刚相试图和他沟通。才发现傻了眼,大家语言不通,鸡同鸭讲眼碌碌。

好不容易来了一个翻译,还没说上几句,背后就有人道:“总督大人,请这边来。”竟是陆逊亲自处理这桩案件。

于是刚相得退居二线了,然而他并无不悦,他可以取得第一手资料。

陆逊虽然被伊坦默尔行刺。却肚量极大,根本不计较。着翻译道:“只要你能归顺帝国,我就既往不究!”

迎接他的是伊坦默尔轻蔑的目光,陆逊当然不会想着一句空话能说服他,一招手,有人抬上了一块图板,是帝国地大地图,陆逊示意道:“你看,加入帝国,并不辱没你!”

他滔滔不绝地道:“帝国地大物博,皇帝圣明,民间富裕,政治清明,在这样的环境中,你能做很多事……”

费了相当口水,换来的是白眼。

和伊坦默尔谈理想没有得到理想的回报,陆逊就用高官厚禄引诱他道:“只要你能加入帝国,你可以是自治的普什图族领地的统治者,帝国还封你为伯爵。”

沉默,还是可怕的沉默。

……

最后,陆逊威胁道:“你若是死了,你的族人,族里的那些妇孺孩童统统不能幸免,你为一已的快意,也不想想后果?”

说到这里,已是威态涌现了!

终于,伊坦默尔说话了,他嘟囓了一句话,翻译全神贯注地听着,简明扼要地把他地话说出来:“不自由,毋宁死!”

于是轮到陆逊沉默了。

良久,陆逊叹了一口气,背负着手,悻悻离开。

刚相全程跟进,找来了普什图族的资料:这个民族可算是波斯人地一个分支,历史古老,处在南亚和中亚交界处,为各种文化交织地区,历史上一直动荡不止,却始终能够存亡继接,主要在于它的团结、英勇善战,远在希腊时期地亚历山大大帝入侵时开始就为人所知,它敢于抵抗任何侵略者,在贵霜帝国是出了名的。

所以陆逊试图让伊坦默尔归顺,写出悔罪书,若是得逞,只怕普什图族也不好意思反对帝国了。

再接下来,陆逊派出使者,去见伊坦默尔的父亲,也就是普什图族的大酋长塔塔尼(译音),说只要普什图族归顺,就什么都好说。

很快就有了回音,塔塔尼说他以有这么一个儿子为骄傲!

不为我用,那就只有死!

陆逊并没有直接下令,而是召开军事法庭进行宣判。

由于是现行,不到五分钟,法庭判决伊坦默尔死刑,而且,是惨无人道的酷刑----剐刑。

他敢于反抗帝国,就给他一个最“象样”的死法!

帝国刑法相当严谨,不是你想判就判的,一般死囚,可没有这么大的面子能够受剐刑,如果这么判地法官,只怕也要丢官。

然而,伊坦默尔够得上“资格”,须知陆逊的身份是帝国驻贵霜特命全权总督,领钦差大臣关防,赐尚方宝剑,赏穿黄马褂,他可是代表天子驻防贵霜之地地!

《大元律》规定:行刺皇帝、亲王、钦差大臣,罪至抄家灭族,个人则可受剐刑。

不过,判决书上写着“即行”,却几天不见动静。

起初,想看热闹的刚相还以为帝国想再说服普什图族人,但他一打听,才知道大谬不然,原因令人啼笑皆非,不能动刑,

没有刽子手。

帝国做事一板一眼,刽子手属于国家“公务人员”,持证上“岗”,如果法院判决将伊坦默尔砍头,随便找个士兵来执刀充数就行,但是剐刑,须得找个“业务”纯熟的刽子手,以收到良好“效果”。(你让他受千刀万剐,他一下子被弄死了,那观众不满意,会投诉你的!)

本次帝国向西行,不是面面俱到的,刽子手缺乏,就不能动刑,

从帝国本土紧急调来刽子手已经来不及了,找来找去,总算在外地找到了一个屠户,第三军团的一个军法官翻了半天,从部队藏书中翻出一本用刑手则,就开始“培训”。

……

刑地放在了离贾拉拉巴德城三十里外的另一座城卡曼堡处。

此地地方开阔,极合适骑兵,帝国出其不意地控制卡曼堡,不许任何人进出,却大肆向四方声张,定于卡曼堡,一星期后剐了伊坦默尔。

到了动刑的那一天,刚相亲眼目睹了伊坦默尔的最后时刻,判决书送达,须得他确认,二个大汉,按着他的手,在判决书上打上了手印。

刽子手全身黑衣,黑头套,只露出一双眼睛,站在警备司令的面前,接受命令。

司令一声招呼,有人送上了一个钱袋,银币在里面哗哗作响。司令招呼一声道:“按惯例,正式动死刑时,你可以在钱袋里任抓一把,抓到多少,算是你地奖金!”

翻译把话对他说了。

于是刽子手就抓了一把钱,收好,也不看多少,说道:“我将把这些钱捐到庙里!”(翻译)

司令耸耸肩道:“随便你!”

刑场位于一个小山坡下。小山坡上却是“观众”席,视野开阔,全城约五千名男子被赶到山坡上观刑。

刑场戒备森严,在“观众”席与刑台之间画出了一条白线,一队军佬扛着大刀片来回巡逻。军队说得很清楚,百姓擅过白线者----死!

有三个“观众”不信邪。试了一下,即时被立斩当场,成了献祭品,这下震慑当场,观众老实了,静静看“戏”。

伊坦默尔被送到了刑台,牢牢地捆在柱子上,他说不得话,早在动刑前的一星期,他已经被割掉舌头。

军法官大声宣读判决。翻译用上了几种土语,复述一通。声明敢于反抗帝国者,全部消灭!帝国本着宽大为怀。想给他一条出路,让他将功赎罪,无奈伊坦默尔冥顽不灵,如今,唯死耳!

连放三声追魂炮,午时三刻到,刽子手和他的两名助手(军佬客串),端着满盘的刀子上台。

没有法刀。用了军中的手术刀来充当。

第一刀!刽子手先在犯人前大肌上割一块肉抛上天,这叫“祭天肉”;

第二刀!叫“遮眼罩”。刽子手把犯人头上的肉皮割开,耷拉下来遮住眼睛,避免犯人与刽子手四目相对,防止犯人在极其痛苦时放射出异常阴冷、恐惧的目光而使刽子手心慌意乱,影响行刑。

接着在胸膛起开刀,如大指甲片,一刀一刀地零碎割着伊坦默尔,血肉皆抛于筐上,不一会,满筐血迹……

再坚强的英雄好汉,在这样地酷刑下是痛过昏死,痛得醒起,再痛得昏死,再醒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