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闹就闹场大的(2 / 2)

发迹 古龙岗 3111 字 2019-08-13

“要么,帮我!要么,到顺天府大堂帮……帮我收尸!”何贵的声音愈发低沉。

“你,你……唉!!”刘河东拿手连连指着何贵,但最终却只能长叹一口气,站起来向外走去。

……

“你帮我一次,无论我能不能渡过这一劫,都必定还你一场富贵!”

刘河东走了,何贵知道他是帮自己找人去了,在这个时候,这是唯一一个愿意帮助自己的人。他不能不感动,也不能不记住这次的恩惠。他转不过头去看一看这位朋友,只能在心底暗暗发誓。

古代办案,人人都知道有个“三法司”。那什么是三法司?在清代,“三法司”其实是指的三个衙门的总称,这就是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中间,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都察院则是负责稽察监督,而大理寺却是执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

所谓“大理”,与云南的那个大理城的“大理”可不是同一个意思,代表意义也完全的不同。大理之意:古谓掌刑曰土,又曰理。汉景帝加大字,取天官贵人之牢曰大理之义。这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大理寺所审理的,就是犯罪的官员及贵族。

清代,大理寺设大理寺卿一人,主管全部事务;左右少卿各一人,掌左、右寺务;少卿之下,还设有寺丞、评事、经承等官。

乾隆四十二年,大理寺卿名叫王昶。

这年头,能做官的都是名人,就算不是名人,做了官,尤其是大官之后也会成为名人!而能入到皇帝法眼之内的,又必定会成为名人中的名人。

王昶,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朱家角人。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归入选班。二十二年皇帝南巡,王昶获召试第一,授内阁中书,协办侍读,入军机处,后又升迁为刑部郎中。乾隆三十三年,王昶因“言两淮盐运提引事不密”而被罢职。但是,因为受大学士阿桂器重,王昶得以随其行走军营九年。因战功卓着,被乾隆嘉奖,又复被提升为鸿胪寺卿,赏戴花翎,在军机处行走。不久又升为大理寺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乾隆称其为“人才难得”!

不过,王昶没有想到,自己这位皇上口中难得的人才也会遇到这么一条大难题。

就在今天清晨,大理寺门口就被人摆上了一封信,准确的说,那是一份状纸。要知道,大理寺是专管官员犯案的刑狱衙门,所以,见到这份状纸之后,守门的那几个戈什哈不敢耽搁,立刻就送到了左寺少卿王尔烈手中,王尔烈看后不敢擅专,又把这份状纸交到了他的手里。

但是,看完状纸之后,他也被里面的内容给震蒙了!

虽然他是大理寺卿,管的就是审判犯法官员,但是,这份状纸上所写的,又岂是他能管得了的?别说是他,恐怕就是放到军机处,恐怕也没谁有那个胆子受理!

“德甫,怎么办?”

看到王昶的脸色在看完状纸之后接连变化数次,大理寺少卿王尔烈急忙紧张地问道。

“怎么办?……君武兄啊,你看我们该怎么办?”

王昶今年五十二岁,比王尔烈还要小两岁。而且,王尔烈的才名远比他要高的多。这位王少卿曾经去江南做过学政,主持过江南科场。江南人文荟萃,到此时已经是中国文风最盛的地方。尤以江浙一带的举子更是多如牛毛。这些考生听说主考官是一位北方人时,都瞧不起王尔烈,甚至有个别狂妄的江南学子出了个上联“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想羞辱他。可这条对联才刚出来,王尔烈就提笔对出了下联,“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顿时震慑住了整个江南科场,毕竟,你才子再多,也扛不过一个圣人在上面压啊!而且,王尔烈还曾经写过一首诗:“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流传极广,也为自己打出了极大的名头。而且,当年,王尔烈参加科考的时候,据说本可考中头名状元,只因乾隆私下考场,名列第四。主考官便把他同乾隆对换一下名次,使得王尔烈才只中了一个二甲头名。所以,放着这么一个大才在身边,王昶当然要时时问顾。

“我?我能有什么办法?”王尔烈苦笑一声,“若是德甫你想息事宁人,可以权当这只是一张不知是谁掉在大理寺门口的废纸,可是,你要是怕这事儿传出去,到时有人究问起来自己不好担待,就只有交到军机处,让别人去烦恼了。”

“这事儿我们不能擅作决定……交到军机处吧。唉,曹文埴这回怎么惹了这么大个麻烦?”王昶叹了口气,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