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学生们的决心(2 / 2)

“好,这个话题放一放。可俊,你今天说与一灯聊天后有所感慨,说来听听。”施远腾及时刹住关于婚礼的话题。他很清楚,这不是他们今天晚上要来讨论的话题,不然,傅一灯也不会今天专门从仙游镇回来。

“我与傅师兄聊起,现在在体制内,要想做一个好的医生实在不容易。看看我们医院,上层明争暗斗,‘大王旗’不断变换,到医护层面,大家所做的一切,纯粹就是为了完成医院给的指标,在变着法去创收。”

“我知道,从医院的角度看,不这样做不行。医院里人浮于事,要通过医护人员的创收,才能养活一大帮可有可无的人员。对于一线的医护人员而言,他们在创收的同时,也在变相中饱了私囊。”

“最终的结果,是病人的负担异常沉重。现在,再也不可能有老师以前用三千多元,治好重症格林巴利的事情发生了。相反,现在,每一位新收住院的病人,不管轻重,头几天,花费肯定超过6千,甚至超过一万。在长洲,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承受能力?”

“我听傅师兄说,仙游镇领导有意在仙游镇建一家高水平的医院,而且意属老师。所以,我在想,我们师门,是不是能在老师的带领下,为我们这个行业做点事情,做一点像现在的一灯诊所所做的事情。既能赚钱,又尽可能地让利于老百姓。”穆可俊将今晚的目的一下子挑明了。

“我那天与穆师兄聊天,我们都有这个共同的心愿。后来又与战鹏说起,战鹏也非常认可,说只要老师牵头,我们都跟着老师干。”傅一灯也许想借势将医院

办起来。虽然傅一灯能想到很多问题,但是,他还是将办医院想简单了。

“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如果真的要办,我是想以碎步走的方式去办,至于走得快与慢,取决于人才能否到位。”

“现在的瓶颈就在人才上。比如,我想先办一家内科综合医院,专注于内科疾病的诊疗。整个大内科,你们其实都可以胜任,如果能再招一些像张文远这样的医生作为补充,一线的值班医生就可以解决了。”

“对于基层而言,其实最头痛的,当属儿科。儿科医生是最难找的,如果能找到儿科医生,我们便可以搭建起一个内科医院的团队。否则,你们几个累死也忙不过来。”施远腾再次将人才的为题摆了出来。

“老师说的,确实是问题的关键,是卡脖子的问题。我看是不是这样,我和傅师兄一起,看看我们同届的同学中,有没有与我们志同道合的人。不管是内科还是儿科,我们都找一找。当然,我们是以探讨的方式去与他们谈,毕竟,这件事情还没落实,不好大肆宣扬。”经过这几年的锻炼后的穆可俊,给人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好,穆师兄这个建议很好。我们分头行动,看看能不能找到这样的人。总之,我们有一个标准,宁缺毋滥,必须保证人才的质量,才能保证医疗的质量。”办诊所的经历,对傅一灯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教训,更是学习的过程。

“其实,战鹏这一届的人也可以,跟着我们学习,一定比在现在的医院里学习要好很多。”施远腾将范围放宽到肖战鹏这一届。他太清楚了,要一个在体制内“躺赢”的人,跳出舒适圈,难度有多么的大。

“好,我们不打扰老师太长时间了。老师是今晚还是明早回去?”傅一灯问。

“明天早上吧,我早点起床就可以了,我回去吃早餐,你告诉美玲,准备一下我的早餐。”施远腾不想这个时候赶回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