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近来日本的形式愈发的紧张,几大强藩,除了已经臣服的萨摩之外,都在厉兵秣马。</p>
甚至出现了多次强藩针对幕府底下亲近大名的军事挑衅。</p>
而且,几大强藩在幕府发出警告的情况下依然我行我素。这就是赤裸裸地挑衅幕府的权威了。</p>
那些人似乎是在试探幕府的底线,或者说是淮海军的底线。</p>
为此董书恒答应销售一批装备给幕府手下的大名。</p>
董书恒还劝说幕府先不要亲自入场。可以将临近几大强藩的大名武装起来,让他们的去跟几大强藩争斗。</p>
这些大名有幕府的财力支撑,而那几个强藩哪来的财力跟幕府斗呢?</p>
董书恒的分析非常在理,幕府欣然同意。</p>
董书恒固然不希望日本下面的大名一团和气。幕府同样不希望如此。</p>
幕府也需要在调和各个大名之间的争斗中提高自己的威信。</p>
朝鲜金氏的到来,则是希望淮海军能够尽快交付他们购买的武器装备,他们这边的讨伐大军都已经准备好了。</p>
可是听说北边的那股太平军也在整军备武。大同江上甚至依托平壤城建立了一座炮台。</p>
这些太平军的哪里来的这么多火炮啊?总不会是清国提供的吧?</p>
金氏也知道这肯定是淮海军的小动作。但是没有证据,又能怎么办呢?</p>
他们担心激怒淮海军,这事提都没敢提。</p>
南阳的华人小国很多本来在这几年都要被荷兰人给灭掉了,尤其是婆罗洲,不仅有荷兰人,还有英国人也想得到那里。</p>
不过,自从投靠了淮海军之后,淮海军派出军官团帮他们训练军队,倒是好好地教训了一下那些不知好歹的土著。</p>
他们也拿出了土地给淮海军建立农场。随着淮海在南洋农场的增多,自保的实力越来越强。</p>
这些华人小国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p>
他们划给淮海军的土地都是在自己跟土著人的交界处,这样随着淮海军农场的扩张,这些农场就将土著跟他们分割开来。</p>
不过,对此董书恒也无所谓。这样正好方便淮海军农场的扩张。反正土著的土地就是淮海军的土地。</p>
对于土著,农场的民兵可不像华人小国军队那样手下留情。</p>
侵犯淮海军农场的土著部落,得到的惩罚就是整个部落的消失。</p>
反正淮海军开发雨林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这些土著的俘虏正好可以去干这些危险的工作。</p>
有了对抗疟疾的药物,华人再也不用害怕雨林。</p>
南洋这里的气候环境非常地适合种田。妥妥地一年三熟。只要清理掉雨林,就可以立马种田。</p>
有了南洋的粮食支持,董书恒才能够放开手去移民。限制移民最大的因素也就是粮食。</p>
在内陆招募移民需要大量粮食。</p>
在灾年,老百姓只认粮食,就连金银都不管用。穷苦人家卖儿卖女只收粮食。一袋粮食也许就能救活一家人的命。</p>
儿女卖了出去,跟了好人家兴许也能吃上饭食。</p>
所以淮海需要粮食去招募那些移民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家乡。</p>
安置移民也需要粮食。像安置到远东的移民,头年根本是没办法种植粮食的。</p>
必须要提供给他们熬过一年的粮食,等到第二年地里能够耕种粮食了,他们才能够逐渐自给自足。</p>
远东、黑龙江流域的土地虽然肥沃,但是却只能够耕种一季粮食。</p>
南洋的华人和华人小国过来,纯碎就是继续抱董书恒的大腿的。没有淮海军的支持,他们根本就斗不过土著。</p>
尤其是在荷兰人以及英国人刻意支持当地的土著的情况下,这些华人更加的势弱。</p>
最近是英法忙着西边的战争,根本没有精力过问南洋的事情。</p>
只有一个没落的荷兰,也搞不出什么事情。</p>
此时,正是淮海军在南洋扩张的大好时机。董书恒相信英国肯定知道自己在南洋的搞的那些小动作。毕竟一下子冒出来那么多的农场,不可能不惊动到英国人在新加坡的总督府。</p>
不知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英国人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p>
只是有一些土著会来农场劫掠,不过这些人纯碎就是在给农场送免费的劳动力。</p>
南洋的世家大族也在同淮海军的合作中受益良多。</p>
他们的船队穿梭于南洋各大港口与海门港之间。</p>
他们可以直接从淮海公司拿到货,到了南洋无论是卖到当地,还是在新加坡转卖给西边的商人,都能够让他们大赚一笔。</p>
再加上他们的种植园以及橡胶园的产出都有淮海军收购。让他们生意一天天地做大。</p>
很多家族都将家族中的直系子弟送到淮海军麾下或是为官、或是读书。</p>
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淮海军的效忠。</p>
国内的督抚现在还没有像八国联军入侵时那样蔑视清廷的权威。</p>
很多督抚都是刻意跟淮海军划清界限。在他们眼中,朝廷早晚要办董书恒。</p>
眼看着现在外面的形式似乎对清廷逐渐有利。各地的匪乱不是被平息就是被压制住。</p>
到时候各地安定下来,朝廷说不定会来个“十八路诸侯讨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