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与本土反目成仇。
就像当初的西班牙殖民的一样。
那些殖民地都是西班牙王国建立起来的。
最后却是将母国当做了仇敌,双方打的不可开交。
甚至是发生了仇杀。
以至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南阿米利亚的西班牙裔国家的人口减少了一半。
经过了东华的几次战争之后,当地的白人人口更是直接倒退了一百多年。
虽然,董书恒总是跟他们强调他所追求的是拓展华人的生存空间。
而不是要复兴军一统寰宇。
但是正常人的观念之中,当权者所追求的就是权力的最大化。
谁又会嫌弃自己的权力太大呢?
只有董书恒知道,权力越大并不意味着能力就越大。
任何事物膨胀到一定的体量就要走向衰落。
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董书恒觉得现在的复兴军的体量过于庞大。
已经超过了自己手下这个管理团队的能力范围。
复兴军的管理效率在此时已经算是比较高的。但是缺少必要的科技手段支撑。
原始的管理方式终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董书恒相信如果继续将那些海外领地纳入到中央的管辖之中,肯定会出现乱子。
他的想法是这样的,东华那边一直是有自己的中枢。现在让其完全分离出去。董书恒是希望东华帝国承担华人在整个阿米利亚地区扩张称霸的责任。
加华现在也渐渐从复兴军体系分离出去。其中枢机构基本上已经形成。
董书恒将刘清南调过去,就是因为刘清南有决断。
不需要什么事情都要向他请示。
当出现了重大的突发情况的时候,加华能够做出迅速的反应。
另外调王严过去则是弥补刘青南在军政方面的不足。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加拿大西部的朱州以及东州地区今后怎么办。
是这样继续作为复兴军的直属领地吗?
一开始刚刚开拓的时候,是没有问题。
说白了这个时候在这里的华人就是一个个开拓团。
人口的数量很少,政府可以通过开拓团这种简单的管理机构加以管理。
但是随着移民的增多,不可能再继续这么管理了。
人们经历了早起艰苦的开拓之后,必然要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中去。
这是他们当初来到这个蛮荒之地的动力之所在。
土地终究要分下去,原本的新开拓地将变为一个个城镇。
土地也将分到那些开拓队员的手中。
这个时候就需要复杂的政府机构加以管理了。
即使是有了即时的通讯方式。因为地理上的间隔,中央也是很难对那里进行有效的指导。
再往北的阿拉斯加倒还好,那里即使是以后也生活不了多少人。
只有一些矿业企业会吸引一些人口。还有就是流动的淘金客。
介于那里严寒的气候,终究是留不住人的。
没有人,管理自然就简单了。
一切问题都是因人而生,有人的地方就会产生矛盾!
管理一百人和管理一万人,肯定不是一个概念。
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量上的差别。
而是一种质的差异。
目前来说,有两个方案:一个就是将朱州、东州地区并入加华。在北阿米利亚也建立一个纵贯南北的国家。
另外一个方案就是将朱州、东州地区单独分离出来。
让整个北阿米利亚之外存在两个华人的国家。
但是这两者的发展路线却又是不同的。
加华地区从来没有在名义上属于过复兴军,而北边的朱州和东州地区在早期就划归远东地区一体化管理。
因为两个地区同样是人烟稀少,同样靠近北极。
两地相距的距离并不远。
所以在朱州和东州地区流行的管理模式一直都是非常远东化的。
就是那种官府将一切都给包管的农场化运行模式。
加华则是走的公司化的自由经济模式。
加华的农民主要还是自耕农。
……
会议开好之后,各人通过坊内各家院子内打通的暗门各自回去。
他们没有走街道上回去,这样是为了防止被总督府的暗探给发现。
这个唐人坊是华人的天下,要想秘密做点什么事情并不是很难。
……
山口洋,兰芳国的最重要得对外港口。趁着夜色,一个师,八千多人的兰芳士兵正在集结登船。
这是兰芳国最为精锐的坤甸师。师长罗如虎是最早在复兴军军校学习归来的当地人。
第一师的前身是复兴军帮助兰芳国建立的第一支新军。
其装备在整个兰芳国中也是最好的。
整个师被从首都坤甸紧急拉倒了山口洋登船。
这并不是第一师乘船出海,不过这次他们却是向西行去。
港口中,兰芳舰队的一艘“镇海级”驱逐舰以及两艘“江河级”护卫舰在港口外巡弋,不让任何船只靠近港口。
即使是兰芳人自己的船只都都被劝反。
整个师八千人,静静地登船,士兵们已经被告诫不许喧哗。
兰芳国现在的陆军一共有四个师。
对于华人人口只有三百多万的兰芳国来说不能算少。
兰芳大部分的军队都要放在西边压制几个苏丹国。
这次出动一个师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
星加坡海峡南侧的廖内岛以及龙牙岛根据1824年的英何条约,为荷兰人的势力范围。
原本荷兰人在这里扶持了廖内-龙牙苏丹国。
但是在前年岛上的华人势力推翻了苏丹的统治建立了两个国家廖内国以及龙牙国。
其中廖内国的槟榔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海峡中转港,抢走了狮城很多生意。
最近一段时间,复兴军秘密运来了大量的后勤物资,储备在这座港口。
其中大部分都是军粮和武器弹药。
这里将是复兴军在海峡的一个后勤补给基地。
董书恒知道海外作战,必须要有基地的支持。
有了基地接力运输储备,能够大大缓解后勤压力。
也能够节约后勤补给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