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进退两难(2 / 2)

燃烧的海洋 闪烁 0 字 2021-07-14

要知道,在二零五三年,美国海军最多获得三艘美国级航母,而中国海军则有望获得四艘泰山级航母。也就是说,如果美国海军再次遭受惨重损失,哪怕在海战中击败了中国舰队,战局也会发生逆转。</p>

做为太平洋舰队司令官,弗伦奇不得不考虑由此产生的结果。</p>

一月十日夜间,美国舰队试探性的轰炸了浩洋港。因为舰队离浩洋港还有大约二千四百公里,所以执行攻击任务的战斗机在返航的时候都进行了空中加油,攻击力度并不强,没能收获多少战果。</p>

更重要的是,这次试探性攻击没有把中国舰队引出来。</p>

接下来两天,美国舰队继续轰炸浩洋港。</p>

虽然弗伦奇加强了打击力度,但是战绩依然不太明显,不但没能把中国舰队引出来,还损失了几十架舰载战斗机。</p>

继续打下去,也不会有多好的结果。</p>

摆在弗伦奇面前的问题是:继续留在东印度洋上,还是趁着舰队的航空打击能力没有明显下降的机会撤回珀斯</p>

撤的话,将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即中国舰队很有可能趁机离开印度洋。</p>

就在弗伦奇举棋不定的时候,地面战场上发生了一件大事:俄军在一月十一日凌晨包围了德黑兰。</p>

虽然从战略上讲,俄军并没取得决定性胜利,能够包围德黑兰,主要是伊朗军队与中队主动退却,而不是俄军的作战能力的真实表现,但是在政治上,这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p>

当天,俄罗斯总统亲自宣布,俄军已经在伊朗战场上获得了决定性胜利。</p>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爆炸性新闻,即便现实意义并不大。</p>

要知道,在伊朗战场上,不但中国陆军的第一三八集团军没有遭受重大损失,伊朗军队都有足够强的战斗力。到一月十一日上午,第一三八集团军的减员率只有百分之五,而伊朗陆军也只损失了不到三万人。有趣的是,为了攻打德黑兰,俄军已经在伊朗战场上付出了近三万人伤亡的巨大代价。</p>

更要命的是,俄军在伊朗战场上的胜利,对整体战局并没有决定性影响。</p>

在西伯利亚,中国陆军的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已经击溃了俄军的第三次战略反击,在尤尔加附近围歼了俄军的西伯利亚集团军,毙伤俘俄军官兵近十万人,自身的损失却微乎其微。</p>

尤尔加的战斗结束之后,俄军基本上丧失了在西伯利亚发动战略反击的能力。</p>

远东战场上,中国陆军已经扫荡了滨海边疆区与大半个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北上的突击集群已经到达鄂霍次克海西岸的丘米坎,向西推进的第三十九集团军则攻占了腾达,前出的突击集群已经到达了塔卢马与叶罗费伊巴甫洛维奇附近,而俄军在远东地区的主力部队已经三去其二。</p>

由此可见,俄军在德黑兰的胜利,只是暂时性的,或者说确实只具有宣传价值。</p>

在整个大陆战场上,俄军的处境极为凶险。早在一月八日,俄罗斯总统就下令动员一切人力资源,在赤塔与乌兰乌德组建了地方武装部队,强行征召所有年纪在十八岁到四十二岁之间的公民。虽然俄罗斯当局宣称,在赤塔与乌兰乌德的地方部队有近一百五十万人,但是战斗力如何,恐怕谁都不会抱太大的希望。要知道,大部分地方部队,只有单兵武器,连合适的反装甲武器都没有。</p>

从某种意义上讲,俄军在德黑兰取得的胜利,反而加剧了俄罗斯的艰难处境。</p>

一月十二日,俄罗斯总统就强行命令已经成为陆军元帅的总参谋长布鲁希洛夫在伊朗发动一次战略性进攻,不但要攻占德黑兰,还要把战线推进到波斯湾,切断从中国通往中东的铁路线,并且控制波斯湾的海上航线。</p>

问题是,俄军有这个实力吗</p>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布鲁希洛夫当时就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俄军在伊朗战场上很难取得决定性胜利,而是应该在占领德黑兰之后,把主力派往西伯利亚,集中优势兵力围歼该地区的中队。</p>

可惜的是,俄罗斯总统并不这么看。</p>

显然,两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布鲁希洛夫看重的是军事因素,而俄罗斯总统重视的是政治因素。</p>

这也与美国总统做出的战略保证有关。</p>

当时,美国总统已经承诺,只要俄军能够打到波斯湾,美国就将出兵伊朗,以便俄军把主力派往西伯利亚。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美国总统至少承诺向伊朗派遣五个师的兵力,替换大约二十万俄军。</p>

由此,也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美军舰队还有必要继续在印度洋上作战吗</p>

虽然弗伦奇不太相信俄军能够在伊朗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但是他肯定知道,如果俄军能把战线推进到波斯湾,那么美军舰队就没有必要留在印度洋上了,更没有必要冒险与中国舰队决战。</p>

第九十九章进退两难</p>

第九十九章进退两难,到网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