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大规模投降(2 / 2)

燃烧的海洋 闪烁 0 字 2021-07-14

小布鲁希洛夫当了俘虏,在战俘营一直呆到战争结束,后来被遣返回俄罗斯,活到九十九岁,在离百岁生日还差三天的时候去世。后来,他为自己的祖父写了一本传记,与布鲁希洛夫有关的很多事情,都是由这本传记讲述的。再往后推,小布鲁希洛夫的儿子还是中俄民间友谊社的创始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布鲁希洛夫能够活到战后,与他那个大名鼎鼎的祖父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个身份,让他没有被送去条件恶劣的劳动营,而是一直留在了衣食无忧的战俘营里。要知道,在整个大战期间,被送到劳动营的俄军战俘中,只有不到一半能活到战后。对于从小就养尊处优的小布鲁希洛夫来说,体格肯定不如其他俄军战俘,根本没有希望活着从劳动营走出来。</p>

布鲁希洛夫做出了正确决定,只是来得太迟了。</p>

到十二月二十日,只有不到十万俄军撤退到了乌拉尔河西岸,而且随即都被宪兵押往后方的集中营。</p>

事实上,这些俄军官兵的结局都很悲惨。</p>

要知道,布鲁希洛夫下达的命令没有得到总统的支持与认可,因此所有撤退到乌拉尔河西岸的俄军官兵都被认为是擅离职守,均被军事法庭宣判有罪,大部分被送到了俄罗斯的劳动改造所,而一些担负了主要职责的军官则被送到了北乌拉尔地区的监狱里面,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活到了战后。</p>

有趣的是,俄罗斯总统没有惩处下达撤退命令的布鲁希洛夫。</p>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俄罗斯总统也不敢惩处布鲁希洛夫,因为俄军中的反叛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了。</p>

战后,很多受审的俄军将领都认为,正是俄罗斯总统的亲美立场,把俄罗斯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葬送了俄罗斯在过去数百年里,用十多代人的鲜血与汗水辛苦建立起来的国家基业。</p>

当然,这些俄军将领都没有提到,在开战初期,他们也是乐观派。</p>

不管怎么说,仅用了十八天,俄罗斯的哈萨克斯坦方面军就不复存在了,其毁灭的速度甚至超过了戚凯威的进攻安排。</p>

要知道,如果没有暴风雪,戚凯威打算花一个月吃掉乌拉尔河以东的俄军。</p>

更重要的是,中队的损失微乎其微。到十二月二十日,只有三千余名官兵伤亡,而且三分之二是冻伤,真正的作战伤亡只有一千名左右。此外,装备损失几乎可以忽略,而且在推进到乌拉尔河的时候,冲在最前面的六个集团军都有较为完备的战斗力,没有必要动用第二梯队。</p>

后来,诺日罗夫在接受审判的时候就提到,如果乌拉尔河东岸的俄军能够坚守,中队就别想打过乌拉尔河,因为美军三十个师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有足够的把握在乌拉尔河西岸取胜。</p>

显然,这位精通政治手腕的美军上将到最后都没意识到,正是他,葬送了原本可以协助美军作战成为美军强力后援的两百多万俄军。也正是他的错误决定,使布鲁希洛夫在哈萨克斯坦战场上精心部署了数个月的战略防区变成了摆设。还是他,让六十万美军官兵不得不承受中队的全部压力。</p>

战后,就有人认为,如果是布鲁希洛夫在指挥美俄联军作战,哈萨克斯坦战役的结果将大不一样。原因就是,布鲁希洛夫肯定会让两百多万俄军撤下来,并且使其成为预备队,然后依靠乌拉尔河进行防御。如果不把俄军的实际状态考虑进去的话,这种说法没错,毕竟两百多万军人不是吃素的。可是以当时俄军的状态,就算撤下去了,也没有多少作战能力,而且俄军的大部分主战装备都无法撤退,能撤的只有军人。也就是说,即便是布鲁希洛夫在指挥美俄联军作战,也只能让戚凯威在乌拉尔河防线上多花一些力气,把这场残酷的会战拖得更久一些。</p>

事实上,很多俄军将领都承认这一点,即中队在冬季发动进攻,本身就是一次有重大战略价值的军事冒险,俄军根本没有做好在冬季打仗的准备,也就不可能在冬季击败中队。</p>

没有做好准备的,还有美军。</p>

十二月二十日,恶劣天气基本上过去了。</p>

当天,乌拉尔河下游地区的平均气温达到了零下十摄氏度,夜间的最低气温也在零下二十五摄氏度以上。</p>

虽然诺日罗夫非常自大,但是他也非常清楚,美军根本打不败中队。</p>

结果就是,当天傍晚,诺日罗夫下令炸开乌拉尔河上的冰盖,并且让工兵炸掉了战线上的所有桥梁。</p>

反攻乌拉尔河东岸是不可能了,美军能做的就是阻止中队渡过乌拉尔河。</p>

问题是,这么做有用吗</p>

要知道,既然戚凯威有信心在冬季打一场进攻战,而且以打过伏尔加河为目的,他就肯定有所准备。</p>

十二月二十四日,西方圣诞节的前一天。</p>

准备充分之后,中队在圣诞夜开始强渡乌拉尔河,开始了会战打响以来的第一次正规作战行动。</p>

第一百七十一章大规模投降</p>

第一百七十一章大规模投降,到网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