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兵贵神速(2 / 2)

后周军奋勇追击,混战之中,刘彦贞被乱军击杀。

三军没了主帅,唐军这场仗肯定没得打了。

这一战,斩首万余级,伏尸三十里,收军资器械三十余万,周军大获全胜。

南唐损兵折将,残余人马逃回了寿州。

◆御驾亲征

周世宗柴荣做事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事必躬亲”。

他的信念就一条:因为我要赢,所以你们都得输。

大过年的,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赵匡胤在前方大胜的战报传到开封,柴荣开心之余,心就开始痒痒了,他想到第一线,跟大家伙一起扛旗捉妖,一起搬砖。

显德三年(956)年正月二十二,柴荣率主力从正阳桥渡过淮河。

大部队来了,寿州城被后周军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风雨不透,水泄不通。

三月初一,柴荣骑马巡视水寨,到达淝桥,亲自从地上捡了一块石头,拿着到水寨中供炮使用(当炮弹),随从过桥的官员见状,也纷纷捡石头,每人也都携带一块,当炮弹。

有时候,榜样的力量是最不容忽视的。

寿州城周边的南唐援军驻地,已经被清洁工赵匡胤清除打扫得干干净净。

有探子来报,驻扎在淮水下游的涂山还藏有唐军万把人,随时有可能对后周军发动攻势,柴荣对此很是担心,忙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赵匡胤道:“万岁勿忧,臣愿领兵前去涡口迎击敌军。”

柴荣大喜,他就等赵匡胤这句话呢,“御弟若能前往,朕就放心了。”

涡口是涡河流入淮河的入口处,荆涂两山夹淮对峙,涡淮二水绕城奔流,这里自古就是军事和商贸重镇。梅尧臣有诗专门赞颂《涡口》:

秋水见滩底,浅沙交浪痕。

白鱼跳处急,宿雁下时昏。

带月入涡尾,落帆防石根。

清淮行未尽,明日又前村。

赵匡胤率领郑恩、高怀德、高怀亮、董龙、董虎和五千兵马,在涡口设下埋伏(口袋阵可是赵匡胤最拿手的战法),然后派出高怀亮带领一小股骑兵前去唐营挑战。

高怀亮的骑兵且战且退,把唐军引入了包围圈,赵匡胤带兵杀出,唐军大败。

赵匡胤棍急马快,瞬间追上后唐主将何延锡,匡胤也不答话,挥动盘龙棍,就是一阵狂风暴雨,何延锡心中发慌,招式慢了些,被赵匡胤一棍扫落马下。兵士们上来,取了何延锡首级。

此战,后周军剿灭唐军一万多人,夺得战舰五十多艘,彻底解除寿州的后顾之忧。

《孙子兵法》云:“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又云:“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打仗要的就是“兵贵神速”、“兵以诈立”。

◆夜袭清流关

赵匡胤不想给唐军任何的喘息机会,决定连夜奔袭滁州清流关。

平头哥们又出发了!

涡口到清流关的直线距离有二百四十华里,中间隔着大邬山、石龙山等大小山头百十来个,还有天河、池河大小河流数十条。

这是一次怎样的行军,我们无法猜测,我们只知道红军当年在崎岖的山路上,连夜急行军二百四十里,黎明到达指定地点,飞夺泸定桥,横渡大渡河的壮举,那种艰险和惊心动魄,让人心生敬畏。

骑兵百余骑,步兵八百子弟,天刚蒙蒙亮,赵匡胤已经率军摸到清流关下。

鸡叫三遍,清流关的侦骑出关探查敌情。

他们也不先看看,外面是谁,估计唐军做梦也没想到。

城门一开,赵匡胤带兵一哄而入。

后周兵从天而降,把镇守清流关的奉化节度使皇甫晖吓得半死,刚起床就听到外面人喊马嘶。哥哥兄弟们了不得了,周军进城了,赶紧逃命吧!

皇甫晖带着亲兵,跨马狂奔,败走滁州城。

剩下的几万唐军,哪里还管得上清流关,逃的逃,死的死,降的降。

赵匡胤轻松拿下清流关。

大军修整一日,紧接着,赵匡胤挥师滁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