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经略北方(2 / 2)

帝国雄心 天空之承 0 字 2021-07-21

以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为旗舰的德国北方舰队,沿着挪威北部曲折的海岸线行驶了整整一天,但他们的雷达上却没有出现敌人舰船和飞机的踪影,甚至连一个可疑的目标都没有。这样的航程不仅枯燥,亦让德军官兵们心中的隐忧挥之不去难道苏军在北方战线保留的海空力量非要到德国登陆船队出现的那一刻才会发起暴雨般的攻击</p>

呼呼的海风一刻不停地刮着,虽然是八月盛夏,但这北角海域却透着阵阵寒意。在舰队前方,两艘安装有新型雷达和声纳的1939型驱逐舰是德国海军最新服役的轻型舰只,由于建造期间德国的海上战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也在船台上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从特定程度上讲,它们是第一批由近海战斗型向远洋护航型转变的德国舰艇,更高的干舷提升了适航性能,改进的锅炉和轮机保证了低航速下的充沛续航力,更小口径的主炮采用了英式的双联装炮塔,并大幅增加了舰上的防空配备。唯一不变的是两座四联装的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保证了小船也能够在混战中击沉大舰</p>

殿后的两艘驱逐舰是1940年从英国船台上缴获的在建舰艇,经过了后期的续建和改进,它们在外观上基本保持了原貌,性能方面也较最初的设计相去不远,并被分别冠以在纳尔维克海战中战沉的德国驱逐舰之名。这些复活的军舰并不是第一次参加德国海军的战斗行动,在对不列颠北部的封锁中,它们就已经残酷地将炮口对准了自己的旧主,所幸的是,冷冰冰的战争机器并没有人类的灵魂和思维。</p>

在这寒冷的北方,令人头疼的绝不仅仅是天气,舰队实力远逊于英德等国的苏联海军沿袭了沙俄时期的作战思路,廉价却高效的水雷成为他们最值得依赖的装备。这些大都采用原始触发技术破坏力惊人的武器被广泛部署在苏联的海岸线上,从最北端的摩尔曼斯克一直到黑海的塞瓦斯托波尔,芬兰湾畔,太平洋岸,它们是最忠诚的哨兵,安静而耐心地提防着每一个试图入侵的敌人</p>

为了给战斗舰队以及后续的登陆船队开路,16艘型号不尽相同的扫雷艇这次与欧根亲王号战斗编队随行。它们有些建造于英格兰造船厂,有些烙着荷兰海军的印迹,还有一些是原汁原味的德国货,使用功能基本一致的扫雷具实施海上作业按照海军专业军官的保守估计,彻底清扫摩尔曼斯克附近海域的水雷至少需要半个月时间,因而为进攻舰船开辟一条范围有限的安全通道是更为现实的选择</p>

天公作美,从特隆姆赫起飞的德军轰炸机已经对摩尔曼斯克周边的军事目标进行了持续三天的轰炸。绕过北角继续东行,苏俄的黑色海岸线终于出现在了舰队前方,那一根根轰炸造成的黑色烟柱成了无比清晰的航标。由于德国海军对整个东大西洋的封锁和控制,盟军和尚未参战的美国无法通过北极航线向苏联运送战略物资,这似乎大为削弱了得天独厚的北方不冻港在苏联战略体系中的位置,因而不论是苏联的北方舰队还是负责保卫摩尔曼斯克的航空部队都没能有效阻止德军的空袭,停泊在摩尔曼斯克的少许军舰甚至在第一次遭到空袭后就全部溜回白海去了</p>

看样子我们的登陆行动会非常顺利,只是登陆之后士兵们该如何穿越广袤而荒芜的原野到列宁格勒去</p>

指着挂在舱壁上的地形图,冯.德拉皮埃尔海军中将给随舰行动的山地兵将领爱德华.迪特尔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难题。</p>

迪特尔背着手望向地图,将军不觉得这北方领土就像是苏联人的头盖骨,而摩尔曼斯克恰好位于头盖骨的中端,我们在这里狠狠敲上一锤子,啪把苏联人的头盖骨敲得粉碎</p>

这奇怪的比喻并没有真正说服冯.德拉皮埃尔,他摸着自己的下巴:占领摩尔曼斯克最大的作用也许在于从北方向芬兰运送物资吧看着铁路线可以一直将物资送到芬兰边境,然后再走公路运往腹地</p>

迪特尔却冷冰冰地答道:在芬兰的公路上,见得最多的交通工具是驴车和雪橇</p>

冯.德拉皮埃尔怔怔地看着地图,那短短一指间的距离,在现实当中却是难以跋涉的崇山峻岭。</p>

不一会儿,舰长卢克上校从舰桥上下来,长官,俄国海岸线已经在我们的射程之内,是否派出水上飞机进行侦察和校射</p>

冯.德拉皮埃尔转头看了看舰长,又瞧了瞧神情古怪的迪特尔,执行侦察任务就行,弹药么留着支援登陆作战吧噢,吩咐各舰加强反潜警戒,苏联北方舰队还是有一些潜艇的嘛</p>

卢克轻蔑地笑了笑:听说它们常年只有三四艘能够正常出航</p>

咳有一艘就得小心防范我总觉得苏联人不会这么轻易放弃抵抗冯.德拉皮埃尔好不容易盼到了一次担任战斗舰队司令的机会,自是不敢有一丁点儿松懈。</p>

卢克舰长走后,迪特尔慢悠悠地转到挂着地图的舱壁,目光顺着从摩尔曼斯克出发蜿蜒向南一直延伸到列宁格勒的铁路线,这个了不起的工程克服了恶劣的天气与地形,就算苏军在撤退过程中破坏了一些路段,只要重要的桥梁仍在,德军依然可以迅速将铁路线修复。</p>

头盖骨头盖骨它也是整个脑袋最硬的部分吧胸怀壮志的山地兵将领独自嘟囔着。</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