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燕皇难归(1 / 2)

武碎虚空 油炸包子 0 字 2021-07-21

 想了一阵,沈昆还是找不到一点头绪,只好慢慢地等机会了,三年的蛰伏之后,他已经有了足够沉稳的心态,知道慢慢来,才比较快的道理。</p>

和北地王回到沈家驻地,大家一起欢庆了赢得二十一座城池的盛况。就在庆典上,北地王宣布了沈昆的新身份——沈家秘密培养的高手,属于沈家的暗部。</p>

暗部?沈家还有秘密组织吗?</p>

北地王给了沈昆一个无奈的白眼……刚成立的,为了安排城主您的身份,临时成立的……</p>

沈昆莞尔一笑,</p>

接下来,北地王当众打开了九州地图,将得来的城市一一圈点在上面,再看去,沈家已经成了一个位居北九州南部,坐拥将近五十座城池,三千万人口的大势力了,比之天下五大诸侯,疆域也不遑多让!</p>

沈家人立刻欢呼起来,高举酒杯痛饮,可就在喝酒的时候,沈昆突然发现,那个用匕首威胁自己的沈方不见了。</p>

沈昆也没放在心上,叫人找一找就是了。</p>

可是一连找了三天,沈方就像人间蒸发一样,再也没有露面。</p>

接着又传来消息,沈昆留给北地王的路引,还有一些沈家的机密文件,也都同时不见了。</p>

干!</p>

毫无疑问,这是沈方从路引上猜出了沈昆的身份,畏罪叛逃了。</p>

这小子……</p>

他叛逃不要紧,可要是把自己没死的消息泄露给杨家,可就是大麻烦了!</p>

就在追捕沈方的时候,另一个坏消息也传来了……</p>

原来在赢得二十一座城池之后,沈家开始接收这些城市……司南和青雨的城池都好说,九州乱世,老百姓们渴求的也就是三餐饱饭,沈家接收土地之后颁布了一些减免赋税的政策,很快就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p>

尤其是司南的十座城池,素心统治的时代,这里的人类都被当做奴隶和畜生,如今沈家来了,老百姓们突然找回了做人的尊严,对沈家是感恩戴德,许多百姓甚至把沈浮屠和沈昆的雕像供了起来,当做神佛一样崇拜。</p>

可关键是,新月城!</p>

在沈家的预料中,新月城是故乡兴起之地,此番回家,老百姓还不得张灯结彩地夹道欢迎?要知道,沈家已经堪比一个大帝国了,新月城也就成了帝王故居,不但税负徭役比较少,更有第二首都的政治地位,这是多少老百姓梦寐以求的荣誉啊!</p>

为此,沈浮屠还亲自去了一趟新月城。</p>

可是欢迎他的……是一百个百岁以上的老人,在城门口静坐绝食!</p>

又过了几天,沈浮屠遭到一个杀猪屠户的刺杀……真就是一个最普通的杀猪贩子,精神正常,可他竟然拎着杀猪刀冲进了城主府,要找沈浮屠拼命!</p>

更过分的是,沈浮屠入主新月城之后不久,十几家百姓试图逃离新月城,说是要去大燕皇朝,继续做弘武大帝的子民……沈家警卫哪能容忍百姓叛逃,就在城门口和这些百姓们起了冲突。</p>

事情闹到最后,在几个刺头的带领下,这些百姓干脆拉帮结伙的造反了,在新月北郊落草为寇,专门打劫沈家的运输队!</p>

这下子沈家上下都有些懵了,新月城的百姓们,我可给你们带来了数不清的仁政和荣誉,怎么还有人造反?</p>

一开始,沈浮屠怀疑是燕难归在背后捣鬼,可是一调查才知道,人家燕难归还在秋叶城修复方天画戟,根本就没下过任何一道政令。</p>

新月城的百姓,完全是自发地反抗沈家!</p>

比如,绝食示威的老人们就这样说……沈大人,我们不是不欢迎你回家,就是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你能想弘武大帝那样,二十年不增加兵役吗?</p>

想了想沈家的局面,沈浮屠表示会慎重考虑这个意见……有点政治经验的人都知道,一旦领导在公开场合表示‘慎重考虑’,潜台词就是……去你妈的,狗屁意见,老子绝对不可能答应!</p>

沈家周边强敌环绕,未来肯定会大举征兵的!</p>

老人们听懂了沈浮屠的意思,讪讪离去……然后私下里议论,看,沈家果然不如弘武大帝吧?还是做燕国的子民好啊!</p>

又如那刺杀沈浮屠的杀猪贩子,他被捕之后,整日在死牢里破口大骂……龟孙子的沈家,以前你们和赵国的狗官狼狈为奸,害死了老子全家,好不容易盼来一个好皇帝,给老子伸冤报了仇,结果还被你们给赶走了!</p>

不干死你沈浮屠,老子就出不去这口恶气!</p>

当然,这屠户只是一个极端的情况,但是沈家研究了大燕皇朝的吏治之后,也不得不承认,论政治清明,官吏廉洁,九州大陆没有人能比得上大燕皇朝!</p>

这也难怪老百姓不喜欢沈家!</p>

至于那个造反的刺头,理由就更简单了……燕难归统治这里的时候,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工商业的政策,这刺头就是在燕国官员的引导下,卖了土地,开了一个工匠坊,从一年三四两银子的老农民,成为了半年就赚到八百两银子的大老板。</p>

如今沈家一来,政策一变,这刺头的工匠坊经营不下去了,当然要造沈家的反!</p>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沈家最后给沈昆送来的密信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不可思议,仅仅三年,燕难归就征服了昔日赵国的几千万百姓,大燕盛世,弘武之治,我们沈家愧之不如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