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平叛淮南(2 / 2)

◆一日破城

建隆元年(960)九月,李重进扣留大宋使者,在扬州宣布造反,重新启用后周显德纪年。

赵匡胤想征求一下赵普的意见,“则平,你怎么看?”

赵普道:“急攻亦取,缓攻亦取,兵法尚速,不如速取之”。

赵匡胤觉得很有道理,决定速取,于是下令削夺李重进所有官职爵位。

十月,赵匡胤宣布御驾亲征。

以皇弟赵光义为大内都部署,吴廷祚为开封留守,吴庆余为副留守。

命石守信为扬州行营都部署,王审琦为副手,李处耘为都监,宋延渥为都排阵使,率禁兵先行出发。

赵匡胤乘战船出东京,沿汴河东进,“百司六军并乘舟东下。”水路大军,浩浩荡荡,千帆竞进,百舸争流。

石守信统率先锋大军,一路兵不血刃,没遇到什么抵抗就杀到扬州城下。

他不着急攻城,他要把这最出彩的一笔,留给皇上去点。

十一月八日,赵匡胤的御舟到达汴河入淮处泗州(州府驻地在今安徽泗县)。然后,赵匡胤舍舟登陆,“命诸将鼓行而前”。

从泗州到扬州,宋军一路敲锣打鼓,大造声势,赵匡胤属于那种典型的不按套路出牌的人。很多进山的人,为了驱赶蛇虫野兽,喜欢敲击木棒或铜盆;有些人夜里睡不着觉,喜欢放鞭炮驱邪。赵匡胤敲鼓而行,大有“敲山震虎”之嫌,无非是要告诉那些心向李重进的将官,别造反,造反必被诛,李重进就是你们的下场。

双十一日,宋军到达扬州城下,赵匡胤督军攻城。

结果,扬州城那么坚固的一座城池,一天就被宋军攻下。

李重进的造反比李筠还不如,都没有正儿八经地跟赵匡胤干一仗,就这样折戟沉沙了!他无奈地仰天长叹道:“我有愧于周太祖之恩也!”

言毕,举家自焚。

不赴死,他还有第二种选择吗?

在李重进死之前,有人提议杀掉赵匡胤派来的特使陈思诲,发泄一下心头之恨。李重进道:“我现在全家都要投火自杀,杀了他又有何用。”

虽然李重进没有下令杀陈思诲,但陈思诲最终还是死于乱军之中。

可能是赵匡胤恨透了李重进,也可能是为陈思诲报仇,或许是为了斩草除根,进城之后,赵匡胤大开杀戒,将与李重进稍有关系的数百人悉数斩杀!

这事在赵匡胤的生涯里是没有过的。你品,你细品,空气中是否有一种羡慕嫉妒恨的糟酸味道。从此世间再无李重进,现在是大宋进行时。

泗州刺史的张崇诂曾向李重进谏言,让他养兵蓄锐,加固城墙。

赵匡胤下诏立即逮捕张崇诂,将其斩杀于市,没其家财。

那个间谍崔守珣,自然得到老赵的特别关照,被提升为殿直官,不久后再升任大内供奉官。

办完这些事后,赵匡胤命枢密承旨、右卫将军李处耘接管扬州。

李处耘字正元,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人。陈桥兵变时,看到军中图谋推戴赵匡胤,于是告诉赵光义,与王彦升谋划,又召来马仁瑀、李汉超等人商议,一致同意拥戴赵匡胤为天子。于是发动陈桥兵变,率军入京。在陈桥兵变这件事中,李处耘临机决事,谋划无不合宜,得到赵匡胤的嘉奖。

战乱之后,扬州境内凋弊不堪,扬州知州李处耘多方安抚并访问民间疾苦,上奏朝廷,实行了一定的宽松政策。

减免城中居民的房屋税;救济扬州城中百姓每人一斛米(十岁以下的减半);李重进的兵,朝廷赏赐衣服,遣发回乡;朝廷给因攻城服役而死的役夫每人三匹绢,死者家属免除三年徭役。

一方面解决民生问题,一方面修补城墙、房屋,修整街道,整饬农具,发展生产,复苏经济。扬州百姓都很感激而服从政令,盛赞李处耘是真父母官,大菩萨。

建隆三年(962)十月,李处耘奉诏回京,扬州老百姓涕泣挽留,以至数日难以离去。回京后,李处耘升为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朝廷外带赏赐他住宅一套。

◆迎銮演兵

扬州,来都来了,大宋天子赵匡胤决定四下看看,迎銮镇(今江苏仪征市)是自己当年的征战地,肯定不能错过。

为震慑南唐,赵匡胤命令各军在迎銮操练战舰,训练水师。

迎銮距离南唐的都城金陵很近(不到五十公里),南唐国主李璟诚惶诚恐,急忙派遣使臣到扬州来慰劳宋军,觉得这还不能表达自己的敬意,李璟又派儿子李从镒,代表自己到迎銮去朝拜宋太祖赵匡胤。

南唐的杜著、薛良两位大臣也偷偷地跑到迎銮想来投奔,赵匡胤憎恨他们没有忠义之心,在下蜀(今句容)闹市把杜著斩首,将薛良流放为庐州牙校。

李重进一死,天下想造赵匡胤反的人,基本上都断了这个念想。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十二月初四,宋太祖赵匡胤宣布,起驾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