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金井梧桐秋叶黄 第三十五节(2 / 2)

大隋风云 猛子 0 字 2021-07-24

假如誓死不降,都死了,粟特人还能继续存在?昭武九国还能继续生存?</p>

今日的梁国也是一样,面临生存危机,以梁国的实力,既不能和大周抗衡,也不能和大陈对峙,只能在两个强者之间苟延残喘,但只要活着,国祚还在,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中土有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如今变幻莫测的形势下,你怎么肯定梁国就没有中兴的一天?你就没有重建大梁国的机会?</p>

萧岿和大臣们商议良久,决定接受江南的调停。</p>

=</p>

接下来的谈判依旧很艰难,各方为了自己的利益,锱铢必争。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各方最终达成一致。梁国改为大陈的藩属国,梁皇子临海王萧璟质任于建康。大陈人屯兵江陵,置江陵刺史,并于三国盟约之日,其水师主力顺江而下,会同建康兵马,渡江作战。</p>

陈叔陵邀请昭武江南同赴建康,江南欣然接受,乘舟师南下。</p>

陈叔坚则随同大周使者宇文达等人速返长安。</p>

=</p>

同州,大行台。</p>

各种各样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迅速汇集到大行台。</p>

大陈人签订盟约并约定渡江作战日期的事,让李丹、韦孝宽和宇文宪等人长长松了一口气,现在除了等待突厥人出兵外,最为关注的就是正在大齐京师邺城的议和谈判了。</p>

天骄的司马画雨、白马堂的断情、昭武九国的何林、韦孝宽的暗探和斛律雅璇利用一切手段向关内传递消息,粟特商贾、沙门、难民和大齐军中的一些汉人将领都成了信使。大行台的高颎和苏威等人汇总各种消息后,得出一个结论,一切进展得都很顺利。</p>

有关斛律光篡僭的谣言在邺城广为流传,“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就是一斛,暗指斛律氏,明月是斛律光的字,如此不言而明。又有儿歌,说“高山不摧自崩,槲树不扶自竖。”意思也差不多。</p>

祖珽听说这个谣言后,马上做了一番润色,在后面又加了两句,“盲老公背受大斧,饶舌老妇不得语。”并让自己的大舅子郑道盖奏报大齐国主高纬。高纬暗自心惊,请祖珽给自己解释一下,祖珽添油加醋,说这个盲老公就是自己,而饶舌老妇应该是皇帝的乳母陆令萱。从这个纬谣上来看,斛律光大概要造反了,陛下你要早作准备,不要为奸臣所害。</p>

高纬将信将疑,虽然他有心诛杀斛律光,但如今时机不好,大齐的主力大军都在斛律光兄弟手上控制着,如果斛律光知道自己要杀他,举兵造反,那自己这颗脑袋就危险了。他找来穆提婆、韩凤、高阿那肱问计。</p>

穆提婆当然不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他直言不讳地告诉皇帝,斛律光这种人就是侯景第二,要杀就早杀,不能犹豫。想当年高澄就是犹豫不决,结果让侯景起兵造反,差点把江山葬送了。</p>

韩凤说,陛下不要上当,这肯定是大周人的离间计。此刻斛律光的军队已经逼近潼关,长安岌岌可危,而邺城街头却出现这种纬谣,未免太巧合了吧?</p>

高阿那肱也认为不可信。汉人对鲜卑人非常仇恨,尤其现在鲜卑人正在攻打大周屠杀汉人,所以他们更是恨得咬牙切齿,出现中伤斛律光的谣言很正常。陛下权当笑话听,不要在意,更不要中了汉人的奸计。</p>

不过两人也很忌惮斛律光。他们没有显赫功绩,能成为中枢大臣执掌机要,纯粹因为是皇帝自小玩到大的朋友,假如斛律光灭了北周,威震天下,继而倚仗实力独揽权柄,对他们不是一件好事。</p>

最近大周的使者给他们送了厚礼,这份厚礼非常厚,完全出乎他们的预料。既然收了人家东西,就要为人家办事,这议和的事还是早点办成为好,所以两人异口同声,劝谏皇帝还是乘着这个机会和大周议和,这样既能得到土地和城池,又能撤回军队召回斛律光,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p>

高纬最近也在为这件事头痛。姐姐(鲜卑人称呼乳母)陆令萱、昭玄大统(僧官之首),还有很多勋贵大臣都劝自己尽快和大周议和。</p>

这么多年了,从神武皇帝到现在,大齐的军队何曾杀进过关中?斛律光飞扬跋扈,以为自己用兵如神,百战百胜,很骄狂,但大周人岂是好惹的?那个韦孝宽就是当年在玉璧击败神武皇帝的人,他的守城之术令人叹为观止。斛律光是矛,韦孝宽就是盾,只要韦孝宽活着,斛律光就没有机会杀进关中,相反,还要防备韦孝宽反手一击。斛律光这次把大齐主力军队全部带去了,姑且不论他有没有野心,也不管他是不是图谋篡僭,他假若败了,损失惨重,那大齐的武力就要遭受重创,将来拿什么戍守边疆?大齐的安危和斛律光个人功绩比起来,孰轻孰重?还是早点议和,撤军了事,不要因小失大,给大齐带来无穷祸患。</p>

这话听多了,不要说皇帝,就是普通人也会动摇。山东前有玉璧之败,后有侯景之乱,距今不过十几年的事,惨痛的教训至今历历在目,高纬就算再昏庸,他也知道国祚的轻重,不敢拿自己的江山开玩笑。</p>

但他害怕斛律光。斛律光的报捷奏章一个接着一个,在每份奏章的背后,他都要反复恳请皇帝不要听信馋言,不要议和,要坚决打下去,务必一统北方。高纬看到这些奏章,仿佛看到斛律光正拿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胆战心惊。</p>

高纬找来崔季舒、魏收等精通天象卜筮的大臣,名义上是请他们商讨军国大事,实际上就是征询对策。</p>

这些汉臣众口一词,这仗一定要打,天象已经显示了,陛下今年可以一统北方,但问题是,“明月照长安”,这个纬言也不是假的。“明月照长安”有两种解释,一是斛律光攻克了长安,灭亡了大周,其次是斛律光很可能借此机会崛起于关陇。</p>

高纬一听脸都吓白了。斛律光崛起于关陇,自建霸业,那我还守得住这片江山吗?我宁愿和大周东西对峙,也不能让斛律光抢了我的国祚。</p>

他要议和,要立即撤军。</p>

尚书令唐邕和左右仆射祖珽、段孝言、侍中穆提婆、高元海、高阿那肱,领军大将军韩凤等亲信大臣意见不一,连番争吵。有的说先攻克长安,然后再杀斛律光;有的说即刻换帅,把斛律光召回京城禁锢起来;有的说不能杀斛律光,那是自毁长城之举,不如先解了他兵权,让他在家待着,必要的时候,他这把刀还能用用。</p>

段孝言出了个主意,说先不要急着议和,斛律光强烈反对议和,如果激怒了他,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回来,诬陷我们都是奸佞之臣,大家一个都跑不掉。他建议国主手诏一封,说一下邺城正在传唱的纬谣。斛律光如果忠诚于陛下,必定会以此为借口,自解兵权;相反,他会置之不理,以统一北方为借口继续攻击,继而牢牢控制兵权。</p>

“到了那个时候,陛下随便找个什么借口让他回京一趟……”段孝言做了个砍头的手势,“一劳永逸。”</p>

高纬认为这个主意不错,让唐邕写了一份声情并茂的手诏,派人送到了前线。</p>

此刻斛律光正在督军猛攻潼关,接到高纬的手诏后,勃然大怒,痛骂朝中奸佞。高延宗、独孤永业、贺拔伏恩、慕容三藏、斛律武都等人极力劝阻,叫他赶快回京一趟,面陈国君,以解信任危机。</p>

斛律光不干,“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对国主忠心耿耿,我怕什么?”其实他真的有些怕,他怕自己回去后脑袋就掉了。这些年朝堂上的杀戮太多了,自己就杀了不少人,双手沾满了同僚的血迹,那些无辜死去的亡灵正在邺城等着自己。</p>

“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这句话太厉害了。如果自己是国君,身边正好有这么一个大臣,不杀才是怪事。纬谣这种东西不是真假的问题,而是信不信的问题。对于国君来说,这种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否则心里总惦记着,杀了就一了百了了,再也不会疑神疑鬼了。</p>

斛律光悄悄派人回邺城打探消息,并密告家眷,想方设法和皇后联系,密切掌握皇帝的动静,一有风吹草动,即刻回复。同时书告河阳战场的斛律羡,邺城形势不好,为防备高氏下手,你要尽快渡过黄河,先行打开局面。</p>

斛律光回书高纬,把朝中祖珽、穆提婆等一帮大臣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们收受了大周人的贿赂,不但诬陷我,还要出卖大齐,一旦我查得真凭实据,必定杀了他们全族。</p>

高纬愈发恐惧。</p>

这时,邺城发生了一连串的刺杀。一夜之间,祖珽、穆提婆、段孝言、高元海四位中枢大臣遇刺,穆提婆受伤,高元海被刺身亡。</p>

陆令萱哭诉于国君,说这一切都是斛律光干的,他要杀我全家了。穆提婆是他儿子,而高元海是陆令萱的外甥女婿,这次刺杀目标都是和陆令萱关系密切的人,而且肆无忌惮,非常嚣张。仔细想起来,一夜之间行刺四位大臣,这需要精密的筹划和雄厚的人力物力,如果没有朝中大臣在背后指使,根本不可能。</p>

高纬震惊之余,决定杀斛律光。今天我不杀你,明天就是你杀我了。</p>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