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教案--南北朝和隋(2 / 2)

大隋风云 猛子 0 字 2021-07-24

一、哲学与宗教</p>

魏晋的清谈与玄学清谈与玄学是魏晋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这一时期很多士人因参与政治斗争而招致杀身之祸,于是,他们为了明哲保身,便不敢预闻政事,而是采用过去“清议”的形式,口谈玄学。但同东汉时的“清议”相比,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次,这也是正统儒家思想进一步衰落的产物。随着西汉和东汉王朝的相继覆亡,儒家学说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正统思想受到沉重打击。于是,一些人便冲破儒家思想的桎梏,寻求新的思想武器和新的精神寄托。于是,清谈玄学便应运而生。复次,玄学家们也广泛吸收了很多佛教教义,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因此,可以说魏晋的清谈玄学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和佛教合流的产物。</p>

魏晋玄学的开创者是曹魏正始年间的王弼,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其主要经典,号称***三玄***。他和时人何晏都崇尚老子的***贵无***。认为***无***是万物的宗主,万物的***有***是由超事物之上的***无***产生的。其目的在于鼓吹与世无争、知足长乐的思想,以保持自己的既得利益。</p>

晋惠帝元康年间以嵇康、阮籍代表的***竹林七贤***则是魏晋玄学发展到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他们鉴于玄学名士何晏等因党附曹爽,已身败名裂,于是便走向极端,采取撕裂名教的观点,主张达生任性,对欺世骗人的名教礼法提出了尖锐抨击。因此,嵇康被杀,阮籍也一生沉沦,很不得志。</p>

两晋之际的鲍敬言是玄学发展到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他在《无君论》中反对儒家思想中君权神授的理论,认为君主是产生人间一切祸乱的根源。这种敢于和君权抗争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p>

佛教的传播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封建统治者的信奉宣扬和中外僧人的日益增多,佛教得了到广泛传播与发展。法显则是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中国僧人。他于后秦时期先后游历西域各国,足迹遍布今天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地,取回了很多佛教经卷,历时1年之久。回国后,他又写了一部《佛国记》(亦称《法显传》),记录了西行途中的所见所闻,成了今天研究中西交通的重要史料。</p>

范缜与《神灭论》范缜是南朝齐、梁时期一位著名的反佛思想家和无神论者。他所撰写的《神灭论》是一篇反佛的战斗檄文。该文针对佛教理论中关于人的灵魂与肉体可以分离这一观点,针锋相对地指出人的形(肉体)、神(灵魂)是不可分离的,即“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并将形、神之间的关系比喻成刀上的刀刃和锋利一样,认为:“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则神在哉!”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佛教教义的立论基础,同时,也使唯物主义思想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p>

二、史学</p>

正史类《三国志》65卷,西晋陈寿撰。是记载三国历史的正史著作,***文质辩洽***,记事允当,但失之过简。刘宋时人裴松之为之作注,亦具极高的史料价值。</p>

《后汉书》10卷,刘宋范晔撰,但仅成10纪和80列传,共90卷,后萧梁刘昭又取西晋宗室司马彪《续汉书》中8志补之,并为作注,分成0卷行世,合共10卷。是今天研究东汉历史的一部唯一的正史著作。</p>

其次,还有萧梁沈约所撰《宋书》100卷;萧子显所撰《南齐书》60卷;北齐魏收所撰《魏书》10卷。</p>

历史地理类《水经注》40卷,北魏郦道元著。该书是对东汉桑钦所撰《水经》一书的疏注,所记水系比原来的10条扩大了近千条之多,文字也多出0余倍。是研究古代历史地理的珍贵史书,又是山水文学中的上乘之作。</p>

《洛阳伽兰记》,东魏杨衔之撰。该书真实地记载了北魏时洛阳的城市建筑和寺院分布,又保存了一些西行僧人的资料,故是研究洛阳地志和中西交通的重要史书。</p>

笔记小说类《颜氏家训》,北齐颜子推撰。书中不仅记有士大夫的立身治家之法、学习求知之道,而且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南朝士族子弟的堕落亦有一定披露。</p>

《世说新语》,南朝刘宋刘义庆撰。主要记载东晋南朝门阀士族的轶闻趣事、生活方式和清谈风气。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p>

三、文学艺术</p>

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这一时期的文学极盛,尤以五言诗歌的成就最大。其著名诗人有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阮瑀、陈琳、王粲、徐翰、应瑒和刘桢)以及女诗人蔡琰等。</p>

田园山水诗东晋诗人陶潜是这一时期田园山水诗人的代表。其代表诗作《归田园居》、《归去来辞》等均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充满泥土气息,故有田园诗人之称。</p>

民歌《敕勒歌》原为一首鲜卑语民歌,后被译为汉语。歌词短小精炼,气势豪放,描写了北方草原苍茫辽阔、牛羊成群的自然景色。</p>

《木兰诗》约写成于北朝后期,诗中描述一个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语言朴素,笔法细腻。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p>

刘勰与《文心雕龙》南梁刘勰所撰《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评论专著,着重论述了文学应反映现实,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光辉著作。</p>

石窟寺艺术石窟寺艺术是南北朝时期雕塑艺术的代表。最著名的有敦煌千佛洞、大同云岗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敦煌千佛洞(亦称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66年),主要是丰富多彩的壁画和塑像,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p>

龙门石窟位于今河南洛阳南伊水西岸,始凿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现存15窟,佛造像9.7万余尊。</p>

绘画与书法东晋南朝时期的三大绘画家是东晋的顾恺之、刘宋的陆探微和萧梁的张僧繇。</p>

东晋王羲之则是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书法家。曾官至右军将军,故人称王右军。其著名作品有《兰亭序》和《道德经》等。</p>

四、科学技术</p>

数学魏晋时期最著名的数学家是刘徽,撰有《九章算术》和《重差》(即《海岛算经》)等。南朝刘宋的祖冲之则把圆周率π值精确到了.141596和.141597之间,是当时最精确的数值。</p>

医学西晋名医王叔和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被后代从医者视为经典。</p>

农学北魏贾思勰所撰《齐民要术》是当时最为著名的一部农书,是今天研究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参考资料。</p>

第十三章隋朝(581618年)</p>

隋朝建立于公元581年,历经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二代皇帝,618年灭亡,立国共7年。</p>

第一节隋朝的政治与经济</p>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p>

入宫辅政隋朝的建立者杨坚之父曾任西魏府兵的十二大将军之一,晋爵隋国公。杨坚不仅娶北周大贵族独孤信之女为妻,历任北周要职,而且还把女儿嫁给了周宣帝为皇后,故在朝廷形成了一个有力的政治集团。宣帝死后,年仅八岁的周静帝即位,杨坚遂在其党羽的支持下入宫辅政。</p>

平定三总管之乱杨坚辅政后,北周政权岌岌可危。于是相州总管尉迟迥、益州总管王谦和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相继起兵叛乱。但均被杨坚迅速平定。</p>

代周建隋大定元年(581年),杨坚逼周静帝禅让帝位,建国号隋,改元开皇,杨坚是为隋文帝。</p>

灭陈与统一全国开皇八年(588年),隋文帝以其次子杨广和大臣杨素为统帅,率兵50余万,大举伐陈。次年,隋兵攻入建康,俘获了陈后主陈叔宝和宠妃张丽华,陈亡。于是从东晋十六国以来长达近三百年分裂割据的局面至此结束,为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唐朝的昌盛创造了有利条件。</p>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p>

改革官制隋文帝即位之初,即在中央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即内史省,长官内史令,负责起草政令,为决策机构;门下省,长官纳言,负责审议政令,为审议机关;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和左右仆射,负责执行政令,为执行有机关。尚书省下又设吏、民、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分别执行各项行政事物。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且相互牵制,遂使皇权大为加强。另外,又把自东汉以来地方机构实行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并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p>

创立科举制度隋朝建立之初,隋文帝即下诏废除九品中正制。开皇十八年(598年),又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即位***始建进士科***,科举制至此确立。这就扩大了国家选拔人才的范围,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p>

改订律令隋文帝在位期间曾制订了一部新的刑律,名曰《开皇律》,律文500条,具有删繁就简和化重为轻的特点,实是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亦对后世发生了深刻影响。</p>

整顿府兵制度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诏令***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计账,一与民同***(《隋书&#86;高祖纪》)。从此,府兵制与均田制紧密结合,更具有兵农合一和寓兵于农的性质。又设立了府兵的最高机构十二卫和基层组织骠骑府,炀帝时又改为鹰扬府,使府兵制的组织机构更加完善。</p>

继续实行均田制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即颁布了继续均田的诏令:即丁男一人受露田80亩,桑麻田0亩,妇人受露田40亩,一夫一妇受田共140亩。奴婢受田依良人,但官吏之家最多限00人,平民之家最多限60人。丁牛一头受田60亩,仅限4牛。</p>

官吏按品级高低可受永业田,多者百顷,少者0顷,可世代相传;又可受15顷职分田,其地租可作为俸禄补充;还可获得数量不等的公廨田,其地租可作办公费用。</p>

颁定租庸调制隋初的租调制规定,丁男一床每年纳租粟三石,调绢一匹、绵三两或调布一端、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役0天。开皇三年(85年),又把成丁年龄由18岁延至1岁,调绢一匹(4丈)减为丈,股役由0天减为0天。并允许***民年五十,可输庸代役***。即年满50岁以上的丁男,如不愿服役,每天可折绢尺、折布.75尺缴纳,是为***庸***。</p>

***大索貌阅***与***输籍定样***鉴于南北朝以来,广大农民为了逃避赋役,或诈老诈小,或依托豪强,或潜逃流亡,脱离户籍。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下令***大索貌阅***:即根据年龄和体貌特征,检查户籍,发现隐瞒不实者,地方官就要判罪。另外,又颁布***输籍之法***:即国家按财产的多少,划分户等,作为定样,颁布全国,然后再规定各等民户所应负担的赋役数量,并从轻定额,旨在同豪强地主争夺剥削对象和劳动人手。</p>

三、隋文帝评价</p>

有人认为隋文帝代周建隋,灭亡陈朝,统一全国,又大力改革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迅速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专制集权的封建帝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后来唐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历史功绩应予充分肯定。但有人却认为隋文帝在灭陈以后,由于由俭变奢,恣意享乐;听信谗言,重用奸佞;又严刑峻法,淫刑滥杀,制造冤狱,诛除功臣,废立太子,终于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阶级矛盾,导致了隋朝的短命而亡,其严重过失也是不能抹煞的。</p>

四、隋炀帝其人及其评价</p>

隋炀帝其人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次子。仁寿四年(604年),因在其母独孤皇后和大臣杨素的支持下,被立为太子。隋文帝死后,即帝位,改元大业,是为隋炀帝。</p>

隋炀帝在位共14年,大致共作了以下几件事情,即在大业元年(605年)曾役使00多万民夫,营建了一座规模宏大而又富丽堂皇的东都洛阳。与此同时,又从大业元年到大业六年期间,先后修建了一条包括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和永济渠组成的南北大运河。又三次北巡,先后到达了*牙帐,与启民可汗握手言欢。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又巡行河西,到达了河西重镇张掖,并在西域设立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从大业元年开始,他又沿通济渠和邗沟,乘龙舟三游江都。大业三年和六年,炀帝又两次派人到达流求(今台湾),***求访异俗***;从大业八年(61年)开始,隋炀帝又先后三伐高丽。</p>

隋炀帝评价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隋炀帝生性残酷,弑父杀兄,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又穷兵黩武,三征高丽,迅速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导致了隋朝的短促而亡。因此,隋炀帝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p>

近年来有人却认为对隋炀帝应具体分析,不应一概否定。他的营建东都,从政治上加强了隋王朝对中原和关东地区的控制,稳定了社会秩序;他的修建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遗惠后代,其功可纪;他巡行突厥和河右,加强了隋朝和突厥及西域地区的友好关系。他的三伐高丽,事出有因,不可一概斥之为侵略战争,而是带有收复失地的正义性质。总之,无论从主观动机或客观效果上进行考察,隋炀帝都应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帝王,决不能因隋朝的短促而亡而否定他的历史功绩。</p>

第二节隋末农民大起义</p>

一、隋末农民大起义发生的原因</p>

隋末农民大起义主要是由隋炀帝为首的统治集团的暴政引起的。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p>

政治上的残酷暴虐拒谏饰非是隋炀帝在政治上的一大错误。他曾对大臣虞世基说:***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能置之地上。***(《通鉴》卷18,大业九年八月)高颖和贺若弼等骨鲠大臣相继以直言见杀,而虞世基、宇文述等一批奉迎拍马之徒遂麕集左右,政治日坏。另外,隋炀帝又生性残酷,淫刑滥杀,不仅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也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p>

经济上的肆意掠夺隋炀帝是个穷奢极欲而又好大喜功的封建帝王。他在营建东都和三游江都之时极尽铺张,对人力、财力的挥霍浪费,都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他又为了向西域和诸蕃酋长夸耀富强,于每年正月在洛阳盛演百戏,以布帛缠绕街旁树木,所供酒食亦不取值。于是财政开支与日俱增。为了填补财政支出,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租赋之外,一切征敛***,甚至***逆折十年之租***(《隋书&#86;食货志》)。另外,他又滥用民力,大兴土木,频繁征辽,督役过急,故繁重的徭役、兵役成了广大农民最为沉重的负担,把人民推向了死亡的深渊。</p>

二、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经过</p>

长白山王薄首义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山东邹平人王薄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境内)聚众起义,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以相号召。于是,揭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山东地区则成为起义的策源地。</p>

杨玄感起兵与农民起义的进一步发展大业九年(61年),当隋炀帝二伐高丽之时,大贵族杨素之子、礼部尚书杨玄感乘机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起兵叛乱,进攻东都洛阳。迫使隋炀帝从辽东前线回师,将其镇压,杨玄感兵败自杀。但在此前后的农民起义却更加高涨,隋王朝已陷入农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之中。</p>

三支农民起义主力军的形成与发展瓦岗(今河南滑县东南)起义军兴起于大业七年(611年),领导人是原隋朝的法曹小吏翟让,迅速发展到万余人,活跃于中原一带。后来,经人荐引,李密又加盟其间,并布署大海寺之战,围歼了隋将张须陀部,又相继攻占了兴洛仓和回洛仓,瓦岗军急骤增至几十万人。于是,翟让遂把领导权让给李密,李密称魏公。大业十三年冬,李密袭杀翟让。次年,又力排众议,率部狙击在江都弑杀了隋炀帝的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部,使瓦岗军受到重创。接着,把持了洛阳政权的王世充乘机出军,瓦岗军大败,兵马损失殆尽。李密只得入关降唐,被任光禄卿之职。李密嫌封官太小,遂以招集瓦岗旧部为名,率部出关,行至桃林,又欲叛唐而去,被唐将盛彦师所杀。至此,瓦岗军彻底失败。</p>

河北起义军的领导人是窦建德,农民出身。曾先后随孙安祖和高士达在高鸡泊(今河北故城西南)起义。孙、高二人死后,建德遂收合余众,攻占了河北很多州县,起义队伍发展到十多万人。大业十三年(617年),他在乐寿(今河北献县)称长乐王。次年,又建国号夏,改称夏王。唐高祖武德三年(60年),唐将李世民率兵包围洛阳,王世充派人向建德求救。建德率众赴援,被唐军在虎牢击败,建德被俘,后送斩长安。次年秋,建德部将刘黑闼再次起兵,尽复夏国故地。但至武德六年,亦被镇压。</p>

江淮起义军是活跃在东南地区的主力部队,领导人是杜伏威和辅公祏。他们率众击败了隋将陈稜部后,遂以丹阳(今江苏南京)为根据地,尽有江淮地区。唐朝建立后,杜伏威亲赴长安,向唐投降。武德六年(6年),辅公祏在丹阳称帝,建国号宋,继续坚持起义大旗。次年,亦被唐军所镇压。</p>

三、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p>

第一,这次起义推翻了隋朝的统治,打垮了以隋炀帝为首的暴虐政权,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扫除了最大障碍。</p>

第二,这次起义给了唐初统治者以深刻教训,迫使其不得不改变隋末赋役繁重的局面,使广大农民的处境有所改善,社会经济也得以较快发展。</p>

第三,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以门阀士族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封建剥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程。(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