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初战(2 / 2)

靖康志 逍遥五楼 7038 字 2019-08-15

前头的战船速度慢下来,后面陆续靠上来三条船,金兵第二轮攻击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采用散射的方士。躲在盾牌后面的宋军损失较大,伤了四五十人。

战船靠近之后,水门防御使一声令下,盾牌后面闪出无数的人影,三四人抬着碗口粗的长杆,长杆顶端绑着铙钩。盾牌手在前引导,弓箭手于后策应。

“嗨!”十几组长钩手先后钩住最前面的战船,死死地抱住木杆。船上的金兵有的放箭,有的挥动刀斧,奋力劈砍铙钩;而水手喊着整齐的号子,划动船浆,急欲摆脱束缚,恢复自由。宋军这边,分出一部分人手,帮助长钩手稳住船身,其余的人不断射箭,将企图砍折长钩的金兵一一射杀。

双方僵持着,战况达到了白热化。

后面的几艘战船,不断有人跳进河里,爬上岸,朝水门边的宋军扑来。

千钧一发之际,密如雨点的火箭从城头射下,瞬间,金军战船被熊熊大火所笼罩。

“呜呜,噗哧”,城上滚木擂石,一股脑地砸到船上。战船在大火中解体。

“杀呀!”

宋军高声欢呼,如法炮制:长钩手钩住船身,身边的弓箭手策应掩护,城上火箭、擂石齐发,两刻钟的功夫,金兵十几艘战船解体,死伤过千。。后面的战船再不敢进攻,灰溜溜地退了回去。

李纲与守门众将士,高声欢呼,同庆胜利。

欢喜之余,李纲悄悄拉过西水门防御使,道:“速速派人,在河中心安放叉木,并且运些巨石过来,放在水门里面,令敌军战船不能通过。”

防御使道:“叉木好办,这时候,到哪里去寻那么多巨石啊?除非……”

他一边说着,一边斜眼瞟着李纲的表情。

李纲急道:“除非什么?都什么时候了,有话尽管说!”

“太师蔡京有一座小山就在附近,山上石头不少,只是……”防御使话说了一半,又不言语了。

李纲思忖片刻,断然道:“我给你手令,你立即派人去办。如果有人敢阻拦,全抓起来。”

“明白!”防御使面色一展,爽快地答应着去了。

太上皇当政的时候,蔡京权势熏天,他的四个儿子无不身居要职,幼子蔡絛还娶了宋徽宗的最宠爱的女儿茂德帝姬为妻,堂堂的驸马都尉,一门富贵,自大宋立国以来极其罕见。。当时蔡京被称为公相,童贯被成为媪相,民间传言“打破筒(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国人恨不得食其肉喝其血。怎奈,太上皇赵佶多方护持,虽然朝臣弹劾不断,也是无可奈何。

金兵还没到,两人携家带口,跟随太上皇跑了。

昨日,太学生陈东率领他的学生伏阙上书,称:“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皇帝陛下看过之后,不置可否,命令宰执商议。

李纲因为负责京城防卫,并没有参与讨论。不知,现在讨论出结果没有。不过,据李纲观察,皇帝不喜欢这所谓的“六贼”是肯定的,但是,要处理这些人,还要顾及太上皇的反应,不得不慎之又慎。

搬他几块石头,应该没什么问题,况且,即便有事,只要有利于国家,李纲也会不顾得失,奋力去做的。

西水门战斗结束之后,李纲巡视全城:其余的地方并没有爆发战斗,看来,金兵进攻西水门,一方面是试探,一方面想出其不意,搞个突然袭击。。也许,接下来的进攻会更加猛烈吧!

忙活完了,已近寅时,又是新的一天。李纲率几名亲兵,骑马自宣德楼旁右掖门入宫城。经过枢密院、中书省、门下省、大庆殿,穿大庆殿外廊横门向北,行百余步,至第二横门下马。穿门而过,皇帝平日视朝的垂拱殿已在眼前。

殿外有内侍引领,李纲等候内侍通报后,进殿面君。

李纲进殿,施礼之后,站在队尾,张邦昌正在说话,不由得侧耳倾听。宰执大臣分列东西:太宰李邦彦居东边文臣之首,枢密使吴敏居西边武臣之首。

“陈东的奏折,不仅代表了大部分太学生的想法,也是万民所向。如果陛下降黜蔡京童贯等六人,京城百姓必当无不感念陛下的煌煌厚恩,则京城防守必当更上一层楼。但是,陛下以孝治天下,刚刚荣登大宝,便处罚太上皇身边的宠臣,阿谀奉承之徒亦必群起攻喧,恐致朝局不稳。况且,太上皇的想法到底怎样,也是一定要顾及的。依臣之见:陛下不如把朝臣的意见写成节略与陈东奏折一并呈送太上皇,看看太上皇的意思再说。”少宰张邦昌侃侃而谈,分析得八面玲珑,滴水不露。

签书枢密院事,也就是枢密副使耿南仲却道:“有人从南方回来,言说东南谣言四起,其中颇有不利于陛下的。。据说,太上皇下达了三条命令:第一,截递角,即不许东南各地官府向都城传递任何公文。其二,止勤王,不许东南各地驻军开赴都城勤王,太上皇已经截留路过镇江的两浙勤王兵三千人作为卫队。其三,留粮纲,不许东南各地向汴梁运送包括粮食在内的任何物资。这两天,没有公文,不通消息,没有漕船,似乎谣言未必全是谣言。请陛下明察!”

李纲听在耳里,惊上心头。内有萧墙之祸,外有虎狼之兵,国事艰难竟至于此,怎不令人心忧?

赵桓的脸色越发难看,却还在隐忍,静静地听着。

太宰李邦彦道:“东南之地,沃野千里,郡县千百,京城百需,悉靠给养。众所周知,朱勔原籍平江府,平江府幷二浙州县,自通判以上,大多出自朱勔一门,气焰熏灼,无所不至。朱勔在老家收养亡命逃军达数千人,有东南小朝廷之称。蔡氏父子,经营杭州多年,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势力极大。童贯征剿方腊,前后封官四千七百多人,难道那些人没有一个是童贯的私党?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请陛下留意。”

李邦彦一直与朱勔不对付,今有此说,必欲置对方于死地,也在情理之中。。

这时,裴谊躬身走进大殿,轻声道:“官家,泗州紧急公文送到。信使说,事情紧急,必须交给宰相拆阅,而且还要回执,否则回去没法交代呢!”

泗州,这可是两天来自江南而来的唯一公文!

“快呈上来!”赵桓急道。

赵桓接过公文,打开观瞧:公文中详述太上皇到达东南之后的诸般举措,其中就有刚才耿南仲所言三事。并且说,童贯连续接见当地官吏,据闻将劝太上皇复辟;今日情势危急,甚于胡虏之兵也!落款是:臣赵鼎。

赵桓看罢,一拳击在几案之上,示意裴谊将公文交给宰执。公文一个传一个,很快传了个遍。李纲看完,出班奏道:“陛下,事情紧急,不得不有所措置。请陛下派宰执出城,南下面见太上皇,陈说一切。以父子之情感之,以国事艰难逼之,总之该周全的地方要周全,该办的事情也一定要办。”

赵桓点头道:“爱卿之言,甚合朕心。怎奈,金兵就在眼前,谁可为使?”

宰执们心知肚明,金人如果得到消息,快马紧追,出使的人性命都不一定保得住,又何谈完成任务呢!

李纲刚想请命,不料,张邦昌抢先一步,道:“臣愿出使,请陛下俯允。”

张邦昌比李纲大两岁,由于保养有方,一眼望去,与三十多岁的人没什么区别。颌下胡须修得光洁整齐,右边嘴角下生着一颗黑痦子,令一副平和的相貌陡生出些许威严。据说,张邦昌的相貌原也平常,今日能平步青云,多亏了这颗痦子。李纲秉承儒家,对鬼神相术之道一直存而不问,听过之后,笑一笑就算过去了,从来不放在心里的。这个人写得一手好字,仪表堂堂,为人圆滑,谁都不肯得罪,李纲原来有些讨厌他,不料,今日他竟有如此胆色,真有点令人刮目相看的意思了。

赵桓欣慰地笑着,道:“好,好!朕写好书信,交给爱卿一并带走!”

张邦昌再道:“臣有一事相求。”

“讲!”赵桓爽快地答道。

“臣此去,少不得要用些手段。只要陛下不问臣的手段是否光明,臣必不辱使命。”张邦昌还是那副淡淡的样子,说话不紧不慢,倒真有些宰相的气度。

赵桓道:“你只管去做,朕不但不责罚,还会有赏的。”

这时,赵桓想起泗州回执的事情来,亲书:“令依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太上皇旨意办理。”然后用玺,正待交给裴谊,忽然想到:“赵鼎遣使通信,足见忠心。而来使为了回执一事,直接追宰执到大殿,也足见赵鼎驭下有方,应该是个人才啊!”

所谓十二月二十四日太上皇旨意,指的是:太上皇传位之时,下旨称“除教门事外,余幷不管”,赵桓令赵鼎按此办理,也就是说,不必理会太上皇的旨意,只要按照皇帝的意思办就好了。

裴谊已到近前,赵桓突然改了主意,道:“交给宰相过目,名发天下!同时,改太宰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少宰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余皆如故。”

圣旨名发,天下皆知,等于堵死了政出二门的退路。至于更改官名一事,宋代自立国以来一直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首辅宰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次相,政和年间,蔡京更定官制而改成太宰、少宰。赵桓这样做,等于是说,朕不喜欢蔡京,早晚要罢黜的。

两道旨意,异曲同工,都是想试探,看看太上皇的反应再作打算。

忽然,一名内侍此匆匆跑进来,道:“金兵猛攻酸枣门、封邱门,情况危急,请李相公速去。”

李纲闻言大惊,想到守城士卒数目不足,恐怕难以抵挡敌军攻势,所以奏道:“臣请禁卫班直善射者千人以从。”

赵桓准奏,派御药使卢端同李纲一道去。李纲刚走出大殿,只听一声沉闷的春雷,抬眼望去,艳阳高照,不知是何预兆。

<style>

.pp a{color:#f00;text-decoration:underline;}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