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中华会馆和教育(1 / 2)

1895 香港大亨 3508 字 2019-09-15

 在踏进大门,入目的是大片的空地院落。走到不远,王云东忽然听在里面似乎有朗朗读书声。

仔细听----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听着《弟子规》王云东嘴角不由一笑,两三岁的时候,王云东就在先生的板子下一口一声的背,一笔比划的写。从《三字经》、《弟子规》、《幼学琼林》、《增广贤文》、《声韵启蒙》、《训蒙骈句》等等,事实上,虽然这些都是幼童启蒙书籍,可却包含着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哲学和做人道理。王云东虽然早就不信儒家那一套,但他对于中华典籍里面蕴涵着无穷的智慧财富是不怀疑的。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是不能只有西方式的现代科学知识,中国古代的教育精髓也是不能放弃的。

李三省介绍道:

“这是我们会馆的启蒙学堂。里面大概有两百多名学生,最小的大概有三岁,大的有十五岁。我们请了五名先生,他们负责教育这些适龄儿童。先生中有是国内来的秀才,也有当年朝廷派来的美国幼童中上过大学的,他们大多数都有比较好的工作,却愿意在闲暇时间主动来会馆承担华人子弟教育的。国内的秀才先生是要每月80美圆的薪水,并供应衣食住行,倒是那些留学未归的先生们却是分文不要。”

王云东闻言心中不由鄙夷:“那些读圣贤书,口称钱财为阿堵物的秀才们,倒是这样虚伪。一边教弟子善良品行,一边自己却是不顾脸面地索要高薪!”

不过。王云东口中只是赞道:“在些当年赴美留学的公派幼童,风骨着实让人钦佩。不过,这样做义工不领薪酬不值得提倡的。对了,这里的学生主要都是学些什么?”

李三省说道:

“这里是新式学堂,所以,教授课程自然和美国地中小学教育一般。许多课本也是翻译成中文的。平日里,数学、物理、化学等等各种学科都是有教的。其他地倒是和国内一些私塾一样。年纪小的学生只是读书,年纪大一点地,先生们会带着他们在空闲时间学以致用,做做实验,还经常去一些工厂参观、做学徒工。\\\\\我们这里的孩子们大多数争气,虽然不能拿到什么正规的学历。可是他们随便到什么厂子,很容易就成为被工厂倚重的骨干。”

说着,他脸色上多少带一点自豪。

片刻之后。李三省突然想到,致公堂,还有云东系工厂办的学校哪个都比中华会馆的学校的正规的多,门类齐全地课程,雄厚的师资力量,几乎是源源不断的资金。而且,听说王云东还曾专门组织过很多的异才编纂了一系列比美国基础教育要先进多个层次个基础教育课本。所以,很快李三省就意识到自己是在鲁班门前弄斧、关公面前耍大

王云东淡然笑了笑,说:“还可以吧。只要不是只读圣贤书就好.这些圣贤书做人地道理多。做事的道理少。只学他,人就迂腐,且不屑学科技。中国的东西和西方的东西同时接受,这样才能比较客观的的吸取消化。你们办教育是好事情。不过,看来连校址都是建在中华会馆里面,学校面积更是小到只有几间屋子。这样的环境未免太简陋了!”

听到王云东如此轻易的张口就说学校简陋,在场许多名中华会馆董事们不由地个个满脸苦笑,没有欢颜。

不是他们不重视教育,不是他们不想修建更好地校舍。事实上,这里的董事们谁不是用自家地钱补贴会馆,而且劳心劳力之余大多数没有酬劳的。然而。中华会馆真的不是很宽裕。别的国家母国富强。海外侨民聚居地点设立侨民会馆组织,多半会有母国政府的财政专项补贴给。

中华会馆虽然名义上是中国设立在美的最高华人互助机构。然而,清廷对于海外华人基本上是漠不关心。给予会馆的经费时断时续,多的时候也不过是几百美圆,少的时候只有几美圆。这样一笔钱能用来做什么?最多不过是付给三五人的工钱而已。

所以,会馆经费还是要靠董事们自己捐助。每年帮助华人的各种行为大多数是无偿的,还有为了更适应美国社会而雇佣的几十名洋职员都是要付很高的薪水的。 有时候,遇到经济困难的华人,会馆还要送过去一些资金给人救急。一年来说,中华会馆少说要有数万美圆的经费才能维持。虽然董事们大多数是德高望重的士绅或者是经营生意的商人,比一般的华人要富裕一点,可是,承担这样一笔庞大经费也相当的不容易了。

夹着课本从一堂中走出来的一名少女,白色唐装梳妆整齐的头发,她清丽的脸上带着一丝愤怒,人没来,质问声如同一波波浪潮向王云东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