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天生的死对头(2 / 2)

大宋帝国风云录 猛子 3592 字 2019-09-15

王安中年近五十,身材较高,因为养尊处优地关系,他保养得很好,稍稍有些胖。这个人的文章诗词非常好,年青时曾从师苏轼和晁说之。哲宗皇帝元符三年{公元1100}进士及第,后来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为了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他先是媚事于梁师成,此后又交结蔡攸,并因此得以进入中枢。到了中枢后,为了赢得皇帝地宠信,他又附和童贯、王黼等主战派大臣,嘴上说支持北伐,暗底里却和张邦昌、郑居中等人联手阻扰。

李邦彦的名气远比王安中要大。这位名扬汴京的大臣大约四十多岁,身材高挑,长相俊爽,三绺长须,儒雅而风姿。他出身贫寒,长于市井,但天姿聪慧,文采出众,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善调笑谑骂,经常以街市俚语为词曲,世人争相传唱,自号李浪子。他之所以发迹,和高俅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他的蹴鞠之技非常高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他进士及第,自此飞黄腾达,但因为行为不检,放荡不羁,屡遭御史dàn hé。

李邦彦本身有才学,蹴鞠之技又好,为人又圆滑善奉承,和蔡攸、梁师成的关系又非常亲密,所以甚得皇帝宠信,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并于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拜尚书右丞至今。

这两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依靠内宦梁师成和权臣蔡家的关系进入中枢,而无论内宦还是权臣,都是因为得到皇帝的宠信。\\\\皇帝要北伐,要建万世功业,他们这些人就得努力,否则就会被皇帝抛弃,但是,文官和宦官历来都是敌对的,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是天生的死对头,他们之间的努力有本质性区别。

当宦官得势的时候,文官往往奴颜婢膝,依靠宦官的力量得以掌握quán bing,而宦官也需要文官为他们做事,但双方没有信任。文官得势,马上就会对付宦官,想方设法把宦官赶尽杀绝,比如蔡京,当他利用童贯的帮助坐上宰相的位子后,马上就对付童贯,不过他输了。宦官的权力则依赖于皇帝的授给,皇帝只要相信他们,他们对付文官的攻击就很容易,所以童贯联合内宦击败了蔡京,三番两次把蔡京赶下了台。

这场北伐,皇帝需要,于是北伐很自然成为文官和宦官互相较量的武器,文官试图利用北伐推翻宦官,而宦官则试图利用北伐加固本身的权势。当今宰相王黼也是靠童贯的帮助上位的,原因就是他坚决支持北伐,但北伐一旦成功,王黼因为有了功绩,地位更稳固了,他必然也要和童贯,和梁师成等内宦斗起来。

王安中在中枢里左右逢源,他真正的目的说白了就是夺取更大的quán bing,而若想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要推翻内宦,否则文官的权势再大,也斗不过内宦手中的皇权,比如蔡京三次下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皇权因此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而皇权的更替随即成为文人和宦官血腥厮杀最为激烈的一刻。

当今皇帝要废嫡立庶,内宦和依附内宦的文官们随即推波助澜,不遗余力,其实这很冒险的,因为一旦失败了,太子登基,他们这帮人就死定了,但他们没有选择,你不支持皇帝废嫡立庶,你现在就会被皇帝踩到脚底下,所以内宦和依附内宦的文官们都豁出去了,拿身家性命来赌。

今天的朝堂上,废嫡立庶换太子已经成为内宦和依附内宦的文官们的共识,这是确保他们既得利益的唯一途径,但非既得利益者呢?他们也要赌,他们赌赢了,他们就是既得利益者,相比较而言,他们赌输了的损失要小一些,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是既得利益者。

王安中和李邦彦是既得利益者,但他们是文官,他们要dǎ dǎo内宦,如果皇权更替,内宦因此而倒,他们所获得的回报非常惊人,因此,他们成为风口浪尖上的赌博者,赌输了,他们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王安中顶着一个主战派的帽子,但实际上他是主和派,他和郑居中、张邦昌等人正在为此而赌博。

李邦彦也顶着一个主战派的帽子,但实际上他是tài zi dǎng,他正在为未来而赌博,他和太子一样,韬光隐晦,等待时机,只要有机会,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出手,给主战派以致命一击。

两个人彼此戒备,彼此都搞不清对方的虚实,但两个人都兴致勃勃而来,指望能说服李虎,在幽燕战局最为危急的关头,出手相助,然后达到各自的目的。

然而,虎烈府的处境让两个人意识到,这一趟的任务估计很难完成了,幽燕局势因此变得扑朔迷离,如果幽燕因此而落入金国之手,虽然他们也达到了各自的目的,但这将重创大宋,不符合主和派和tài zi dǎng的未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