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在这个时候。皇帝推了折家一把。让折家注定要遭受灭顶之灾。
这次北伐中。
门出工不出力。这和他们在西北战场地骁勇相比。简\别。这也暴露了西北将门对汴京地不满。暴露了他们有意要挟汴京为自己谋利地打算。汴京先是撤了种师道。接着又把刘延庆下大狱。双方地矛盾因此骤然激烈。仇怨也越积越深。这种情况下发动西征。前景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是悲观。汴京对此有一定地认识。所以皇帝退让了一步。叫折彦直到陕西出任西北军地统帅。试图缓解汴京和西北将门地矛盾。
折彦直非常清楚西北将门现在地心态。几十年前。有党项人地例子。如今有李虎地例子。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大宋赵氏皇帝就是要把武人踩到脚底下。我需要你地时候。我就拿出来用用。不需要了。听话地留着。不听话地就杀。兔死狗烹。说句难听地话。假若不是契丹人屡屡南下。假若澶渊之盟缔结后。西夏人没有分裂建国。西北将门估计已经没有了。都被赵氏皇帝一锅端了。
西北将门若想生存,折家要想继续四百余年的辉煌,唯一的办法就是养寇自重,也就是说,西夏国要存在,李虎这个藩镇要存在,大宋要有持续的长期的威胁存在,然后他们这些武人才能生存,才有一口饭吃,否则就要紧随对手之后,一起完蛋。
汴京的确希望发动西征,的确希望利用西征削弱李虎,收复西陲,但西北将门不希望发动西征。这些年他们打了太多的仗,西北军损耗严重,急需补充兵源,西征之策可以让他们有机会重建军队,重建军队的战斗力,不过,打仗他们就不愿意了,有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童贯非常聪明,急流勇退,借着北伐失败的理由,不干了。东西两府的宰执们也非常聪明,联手把折彦直推到了西北军统帅的位置上,他想推托都找不到理由。这仗如果打败了,折家和西北将门就要倒霉,打赢了……不可能,这仗不可能打赢,打赢了,李虎的实力就更强了,将来如何控制他?所以这一仗的真正目的就是重创李虎,所以折彦直这个西北军统帅无论是打了败仗还是打了胜仗,都没有好下场。
这是汴京对西北将门的一个警告,你们这帮武人不要自作聪明,更不要以为自己读了点书就能影响大宋决策。同时,这也是蔡京和童贯先后下台的一个必然,折彦直之所以上位,是因为蔡京和童贯的权利争斗,现在蔡京回家了,童贯也马上要致仕了,折彦直当然也要随之离开中枢。另外,皇帝和王因为北伐大败对西北将门更加警惕了,他们当然不会再让折彦直位居中枢。
折彦直努力了几十年,奋斗了几十年,好不容易有了今天的地位,但昙花一现,很快就下台了,为此他愤怒,他怨恨,但他不是仇恨蔡京、童贯和西北这些将门,而是把一腔怒气都撒在了李虎头上,他认为是李虎的狡诈狠毒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把折家推进了败亡的深渊。
西北一战怎么打?怎么打才能摆脱困境?这是折彦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李虎主动放弃燕京,金国主动把燕京和山前诸州还给大宋,给大宋造成了一种错觉,他们认为李虎惧怕大宋,女真人也惧怕大宋,李虎和女真人迫于自己的实力不得不向大宋低头。金国把幽燕还给大宋的条件太优惠了,没有讹诈,也没有要挟,而李虎则借助金人的帮助,向大宋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忠诚,金国和李虎为什么要这么做?很简单,形势所迫,他们双方联手劝请大宋发动西征,目的正是借此机会赢得发展的时间。
大宋也做出了让步。
这次北伐,大宋两战两败,暴露了军队作战能力低下,河北缺乏镇戍军等一系列急待解决的问题,另外,李虎洗劫了燕京,大宋为了稳定和安抚幽燕人,需要给予大量的援助。大宋建立燕山镇戍军要钱,重建燕山路各级机构要钱,安抚幽燕百姓也要钱,但大宋国库早就严重亏空了,这些钱从哪来?如何筹集?所以大宋同样需要时间。
这次西征规模巨大,而且战场距离中原太远,军需消耗肯定要超过北伐,但北伐大败,大宋短期内已经无力筹集这么多的军需,所以大宋承诺西征,其实就是一句空话,就是欺骗金国和李虎,就是拿西北军和西北将门的生命开玩笑,但汴京无所谓,西北军将士的生命对于他们来说,就象路边的野草一样,没有任何价值。死了就死了,大宋可以再征兵,再重建西北军,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