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不思蜀(2 / 2)

“陛下,再听我一言!”随后,谯周引经据典,将春秋战国、先秦以来的类似情形一一分析,刘禅听的入迷,不住的连连点头。

“所以,陛下要记住,但凡劝你不要请降的,都是有私心的人,他们是不想让你过上安心的日子。”谯周最后正色道。

“谯公放心,谁是真心,谁是假意,我清清楚楚。”刘禅点了点头,说道。

劝说了半天之后,刘禅最终被谯周成功忽悠,决意率文武大臣开城向魏军请降,在这一时,刘禅真的从心底感激谯周。

患难见真情。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谯周是实实在在的为他刘禅着想,知道他喜好什么,想过什么样的日子,而不象朝中的那些自以为是的忠臣,只知道劝诫抵抗,只知道要保全他们自己的名节。

名节。

与命相比,名节又算得了什么。

青史上留什么名,有什么重要,刘禅这辈子,只想做一个开开心心的安乐公。

——

“皇上被谯周说动,决意投降!”这个消息一传出,众多忠于蜀汉的臣子和将领,听如晴天霹雳,同时感到万分的羞耻。

堂堂一国之君,竟然被庞会的一通滥杀吓倒,被谯周一顿忽悠说服,在蜀汉尚有大军在外的情况下投降,这样昏聩的人已经不配再当蜀汉的皇帝。

一时之间,成都一片混乱。

不管其他人怎么想,刘禅已经做出了他的选择,至于其他人,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选择投降的话,等到胡烈、胡渊的魏军进城,就跟着刘禅走,至于后果,或许是在邺都继续做着魏国的官,或许命运不济,被魏人砍了脑袋。

选择抵抗的话,刘禅是肯定指望不上了,蜀汉需要一个新的皇帝,不管是谁,他的存在,代表着忠于蜀汉的所有人的希望。

太子刘璿、北地王刘谌、侍中张绍、尚书令樊建、秘书令卻正、镇西大将军宗预等人府上,来来往往的官员、将校也是络驿不绝。

留守成都的陈寿在得知刘禅要投降的消息后,立遣快马向赵广送信,刘禅投降,势必引发一连串的反应,那些持观望态度的官员,将很有可能不再坚持抵抗,因为,有刘禅领头,他们投降魏国不会影响名节。

蜀汉抗魏的形势因为这一变化急转直下,让赵广有些始料不及,他过高的估计了斩杀庞会的效果,过低的估算了刘禅的无能。

魏军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在刘禅那里得到了,这是历史的惯性使然,还是刘禅的本性就是如此。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看来,成都城外的苦战,并没有坚定刘禅的信心。他还是那个此间乐、不思蜀的安乐王。

不过,少了刘禅的拖后腿牵扯,蜀汉也并不是没有好处。

不破不立。

重立新皇,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朝廷,给那些忠诚有能力、甘于奉献牺牲的官员、将领提供发挥本领的平台,新生的蜀汉会比之前更有活力,更有朝气,更有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