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户籍田亩(2 / 2)

依靠劫掠汉中魏军的补给线,蜀军在短时间内不缺粮秣,但从长期来看,如果不提早谋划,只依靠以战养战来支撑,蜀军最后只能走向与流寇一样的下场:困顿而亡。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招募流民,恢复生产,是扶风根据地的当务之急。

土断,就是重新整理户籍,所有在蜀军控制区域下的民众,一律按所居住的县、亭、乡,编入正式的户籍。

均田,就是计口授田制度,让入籍的民众按照男丁、女丁的不同,得到对应不等的土地用于耕种。

这两个政策的颁布实施,是赵广根据扶风根据地的现实情况作出的改革措施。

扶风郡地处渭水两岸,土地肥沃,非常适合豆类、菽类的种植,前些年关中动荡,民众多逃亡汉中、凉州一带,荒田甚多,这几年魏国为支援伐蜀,将关中作为大后方,又招募流民垦荒、通渠,关中的生产得到一些恢复。

去岁,钟会大军伐蜀,关中的青壮多被征用徭役,担负运输粮秣、辎重的任务,本来,伐蜀结束之后,这些人丁就可以回籍了,谁料想,魏军入蜀占领成都的目的倒是达到了,但汉中却被赵广给反攻拿下,由青壮为主的辅兵更是被蜀军俘虏了一大半。

这样一来,赵广的中路军人员构成就变的很奇特:加上陆陆续续从蜀中、汉中汇聚的蜀军各部,中路军的主力,约计不到一万人。

同时,被蜀军俘虏的魏军俘卒、辅兵,包括槐里未能逃脱投降的杂胡,已经达到了接近三万余众,一比三的比例,让李球、糜立等人既欣喜又心忧。

喜的是,不管是什么时候,人力都是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有了人,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有了人,恢复生产才能可能。

忧的是,俘虏和辅兵太多,万一处置不当,逃亡还是其次,激起暴乱那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如何做好俘虏和辅兵的转化,是摆在赵广面前的一件大事。

户籍和土地改革,就是赵广拿出笼络军心、民心的两大措施。

中国自古以来,可能由于地理位置偏大陆的原因,田地都是老百姓的命根子。有了田地,就不会饿肚子,有了田地,就可以娶女人,生孩子,可以慢慢的积蓄财富,发展壮大,最后繁衍成生生不息的家族。

蜀中土地自汉以来,多为豪族占据,刘备入蜀之后,又忙于应对魏、吴的进攻,几乎没有时间来进行境内的土断,也就是土地改革,诸葛亮当政时,内政上特别是在打击豪族方面出台了较多的措施,蜀汉国力得到逐步的恢复,但当诸葛亮去世后,一切又慢慢恢复了原样。

赵广穿越过来时,看到的景象是蜀汉境内,豪族林立,占据了各郡、县最好的地方,普通的民众则生活困苦,因土地零散又产出不高,民众不堪重赋,只能放弃身份,依附到豪族那里求一个苟活。蜀汉可征税赋的人口也是连年下降,不得已只能雇用羌夷蛮兵作为军中主力。

关中的情况则又与蜀中不同。

田地有的是,关中缺的是人。

有人丁,有土地,有粮秣产出,有兵械补给,再加上便利的交通条件、运输工具,赵广有信心,为来年的扩大根据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