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司马篡魏(2 / 2)

其四,设立有别于汉制的职官。晋朝最为有名的“八公”制度出笼,即太尉、司徒、司空、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八公看似个个都是位高权重,但实际上地位平等,谁也不服谁,晋国真正做主的人,就是皇帝司马炎一个。

这种朝堂上的平衡之术,在司马炎时期运用的还算不错,司马炎除了好色之外,当皇帝的其他属性都还可以。但换到了傻皇帝司马衷身上,平衡就变成了晋朝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来,在新晋朝建立、登上皇位之后,司马炎还有意将晋代魏的整个仪式搞得更隆重些,比如他率领文武百官到泰山祭拜等等,当年始皇帝曾经巡游泰山封禅,司马炎觉得他也很有必要这么做,以昭示晋代魏的准确性。

但巡游实在太费时间,晋国一圈转下来,算起来要二个月结束就算快的了。

初登皇位,司马炎高兴的时间只有十来天,杜预、司马孚紧急的军报就让他心里揪紧起来,巴蜀战场上,成都陷落,丘建、谯周俱都横死,监军卫瓘狼狈逃回巴西,魏军越来越不利的战况军情,不断的报送到洛阳,让司马炎气怒交加。

春风得意之时,总有小人作崇。

赵广这个蜀贼,一次次让司马炎恨的牙痒痒的,却现在又不能拿他怎么样。

——

赵广不想惹事,但晋国这边新朝初立,总要找个对手立立威。

吴国那边,孙皓没有了外敌的压力之后,正在国内大杀特杀,一个个对晋国有威胁的重臣被清洗,被屠杀,让旁观的司马炎好不高兴。

司马炎想要立威。

除了吴国,还找谁?

曹家吗?曹芳、曹志都被下狱,夏侯家也被抓了一批人,这两家已经没有哪个有种的男人站出来了。

至于像曹奂这样的傀儡,就算杀多少个,也不能威慑天下。

所以,司马炎思来想去,要想让晋国更加的名正言顺,堵住悠悠众口,只有一条路:再伐蜀。

司马篡魏之后,原先的魏国官员,逐渐分化成两个派系,一方是积极主动支持晋代魏的官员,比如贾充、王经、荀勖这些投机份子;另外一方是比较有操守的中间派,主要是张华、牵秀、裴秀、裴楷为代表,他们无所谓曹家还是司马家掌权,更在意的是民生疾苦,国家强盛。

这两个派系原本都是晋王府的拥立者,相互之间虽有政见差异,但矛盾并不大。

但在司马炎登基之后,这两派之间的矛盾却越发的突显出来,主要是执政观念和理念的冲突。

连续十余天,晋武帝司马炎将心腹荀勖、贾充、王经、张华、裴秀等人叫到崇德殿内,商议如何应对赵广这头猛虎。

现在,他们谁也不敢再小觑赵广的能力和爆发出来的潜力,因为,但凡是小瞧他的人不是死了,就是大败而归。

对付赵广,可不是容易的事。

出了主意,最后没有结果或者导致局势崩坏,那司马炎必然迁怒出主意的人。

殿内,荀勖、贾充等几人长吁短叹,沉默良久,最后还是贾充打破寂静,向司马炎建言道:“陛下,要想对付赵广,属臣以为,还要依靠攻心和引援二策,双管齐下。”

“攻心,便是以赵广和张星彩的诽闻入手,上一次,刘禅躲着没有站出来,这一次,陛下应当直接下诏,逼迫他出声指责,只有这样,才能造成既定事实,让赵、张两人身败名裂。只要这两人不再掌权,蜀国其他人,不足为论。”

“引援,就是要继续推动以胡制贼的策略,匈奴五部既然不堪战,我们就招募北方的鲜卑部落南下,鲜卑人近年在草原上实力增强,拓跋、乞伏、宇文、慕容、段氏各部落首领都是些见利忘义之徒,只要财帛给够了,这些胡虏就会急吼吼的杀向关中,帮我们取了赵广的性命。”

贾充不愧是阴狠之极的人,这二记狠招,着实相当的歹毒,先是在舆论上赢得主动权,让读书有知识的士族瞧不起赵广,然后又找准了新汉在骑军上的不足,诱惑胡虏特别是刚刚崛起的鲜卑部落与新汉为敌。

荀勖一向自诩是司马炎的智囊,见贾充有后人居上的势头,当下不甘示弱,出言谏道:“陛下,蜀贼赵广之所以单挑无敌,原因已经查清楚了,赵广改进马蹬、马掌和马鞍,将校骑马疾奔,不需要再用双腿夹紧马腹,只要踩在马蹬中就能如走平地,我们晋国也应加紧打制这等骑战利器。”

不得不说,技术上的保密真的很难。

尤其是马蹬、马掌这种技术含量低的东西,流转出去也是早早晚晚的事情。

相对来说,水泥的配方、钒钢刀锻造等等需要更专业的人来把关,技术保密要容易一些。